单纯骶尾椎骨折脱位的诊疗方案——————脊柱外科2011年单纯骶尾椎骨折脱位是指无神经损伤的骶尾椎骨折脱位,多见于S3~S5及尾椎。为我科常见病种,常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治疗原则为争取早期复位,恢复骶尾椎正常序列及稳定性,按骨折早期、中期、后期的中西医结合辩证施治,以利患者尽快恢复。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1)有明显外伤史。2)骶尾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3)X线显示:骶尾椎体骨折,或者尾椎脱位,可存在移位或者成角畸形。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情况者行手术治疗)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有明显外伤史。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胀甚至肠麻痹及排便困难等症状。3)X线显示:骶尾椎体骨折,或者尾椎脱位,可存在移位或者成角畸形。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情况者行手术治疗)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2、中期:伤后2周~4周。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症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淤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眩紧。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肿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眩缓。3、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二、治疗方案一)分期治疗1、早期1)适应症选择(1)各类稳定性骶椎骨折。(2)程度较轻的不稳定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者(3)X线拍片、CT或者MRI显示椎管内骨块占位小于50%者,且无神经功能障碍者(4)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者2)复位法禁忌症(1)明显腹胀腹痛者(2)有颅脑、心、胸、腹部复合伤者(3)骨折及脱位远近端继发性椎管狭窄;合并神经损伤者。(4)存在直肠及会阴部损伤;合并骶髂关节损伤者,开放性骨折者。3)治疗方法(1)经直肠指检并手法复位:经直肠指检并手法复位:以远折端及脱位远端向前移位为例:屏风遮挡下,患者俯卧硬板床,膝肘位,臀部向后上方显露肛门区,复位者站于患者左侧,戴口罩帽子后,以肛门为中心向络合碘消毒超过15cm,铺无菌孔巾,复位者戴无菌手套,右手中指涂抹适量凡士林润滑,插入肛门后探查直肠有无损伤及骨折处,拇指抵住骶椎骨折端,中指沿骨折近端向远端均匀用力,配合拇指挤压端提,纠正远折端向前移位后,再沿骨折近端向远端推拿,纠正骨折端成角畸形。复位满意后,检查有无直肠损伤。擦净肛门周围污物后,嘱患者俯卧位并骨盆下垫一软枕休息15-30分钟。远折端及脱位远端向后移位则复位方式逆行即可。复位后择期复查X线。骶椎骨折因为无特殊固定方式,故存在骨折端不稳定,复位效果不佳等情况,若存在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妊辰(女性分娩),则手术治疗。(2)骶尾部垫气圈。(3)指导功能锻炼。A、五点式支撑法功能锻炼:患者用头部,双肘及双足作为承重点,用力使腰背部呈弓形挺起,使得腰背部远离床面至少8-15cm,每次停顿3-5秒后再次反复一般在伤后1周~2周锻炼要求达到每次早中晚三回,每回20-50次左右,并且逐周增加次数。B、四点式支撑法功能锻炼:患者用双肘及双足作为承重点,用力使腰背部呈弓形挺起,使得腰背部远离床面至少8-15cm,每次停顿3-5秒后再次反复,一般在伤后2周~4周锻炼要求达到每次早中晚三回,每回20-50次左右,并且逐周增加次数。此方法难度较大,伤后5-6周内达到此要求。(4)同时伤椎外用外敷伤科外敷散:(大黄100g,黄柏50g,黄芩80g,白芷80g,地榆70g,赤芍70g,牡丹皮60g,栀子60g,红花45g,泽兰50g,当归60g,乌药60g,香附55g,元胡60g,姜黄60g,续断60g,羌活50g.)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