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褪除策略結合動畫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童學習常用動詞成效之研究~25~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中心東台灣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95,25-38頁刺激褪除策略結合動畫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童學習常用動詞成效之研究羅彩萍陳明聰陳政見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嘉義大學摘要本研究旨在運用刺激褪除策略結合動畫,增進中度智能障礙學童,研究方法採用跨受試兼跨行為之多試探設計,研究對象為三位中度智能障礙學童,受試者分別接受三組目標詞彙的教學實驗,每週四次之教學活動,共十二週。自變項是刺激褪除策略結合動畫之教學設計,依變項為受試者的學習效果與學習效率。實驗教學設計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基線期:評估受試者起點行為;第二階段為介入期:進行教學活動,並評量受試者的立即學習成效;第三階段為保留期:實施方式與基線期相同,瞭解受試者的學習保留與類化情形,所得之資料以視覺分析法加以分析。本研究除一位受試者無法有效完全褪除至純文字階段外,其他二位都能有效習得目標字。因此,動畫刺激褪除策略有助於中度智能障礙學童學習常用動詞。基於研究的結果與發現,本研究對刺激褪除策略結合動畫協助智能障礙學童學習常用動詞,分別提出數點建議,以供教學後續參考。關鍵詞:刺激褪除策略、智能障礙、動詞學習緒論一、研究背景與動機Wynn(1983)指出學習常見字是兒童成功閱讀的第一步。智能障礙者因學習能力受到先天限制,因此在實用語文的課程中著重實用性閱讀,識得的功能性詞彙越多,對智能障礙者未來適應社會是一大助益。Blyden(1989)指出許多智能障礙學生缺乏功能性讀寫能力,主要在於不熟悉與日常生活有關的重要詞彙。教導智能障礙者學習功能性詞彙之方法中,刺激褪除的策略常結合圖片教導智能障礙者學習功能性詞彙。學習功能性詞彙的同時,林寶貴、邱上貞、金秀麗(1989)研究發現智能障礙兒童的語言內容,以名詞最多,動詞次之。只學習名詞無法整合人、事物與動作之關係,亦無法構成一句完整的句子,也就不能明確表達本身的需求與無法明確了解對方所表達的語意。鄭靜秋(1998)指出國外很多研究大多集中在探討名詞之意義、功能或形式,對動詞的研究不多(Behrend,1990),而國內對動詞的研究文獻亦相當少。傳統圖卡教導動詞時,靜態圖片無法呈現連續的動作。藉由動畫結合刺激褪除策略教導智能障礙學習動詞,豐富智能障礙者功能性詞彙,使其未來減少社會適應之問題。因此,教導智能障礙者學習動詞是有其重要性的。九十五年度東台灣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26~二、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一)研究目的基於前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利用刺激褪除策略結合動畫教導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學習常用動詞之成效。根據上述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為:1.刺激褪除策略結合動畫之教學設計,是否能有效教導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學習特定功能性常用動詞?2.學生利用刺激褪除策略結合動畫之教學設計學習動詞的學習效率為何?三、研究範圍與限制本研究因研究對象、研究情境、研究設計之影響,有某方面之限制,茲分述如下:(一)本研究中度智能障礙兒童,能進行實驗教學之人數有限,故研究結論僅能推論之類似的學生。(二)本研究設計採單一受試實驗中跨受試與跨行為的多試探設計,故不適合大樣本的推論。四、名詞解釋(一)中度智能障礙我國對智能障礙的定義,根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的規定,係指個人之智能發展較同年齡者明顯遲緩,且在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表現上有嚴重困難者;其鑑定基準如下:1.心智功能明顯低下或個別智力測驗結果未達平均數負二個標準差。2.學生在自我照顧、動作、溝通、社會情緒或學科學習等表現上較同年齡者有顯著困難情形(教育部,2004)。本研究所之「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就讀啟智學校國小部四年級學生,無口語、動作、情緒等其他障礙。(二)刺激褪除結合動畫1.刺激褪除刺激褪除指在教學中,刺激複合物的操弄,首先呈現複合性的刺激物,隨著將中介刺激逐漸褪減,讓學習者的注意力漸漸轉移到行為目標的刺激物上。因呈現複合性的刺激物的不同,有「刺激在內」與「刺激在外」二者。本研究採「刺激在外」之提示方式進行學習成效之探討,分為五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