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学案5(2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积累“绥靖、锐不可当,要塞”等词语,掌握读音及词义;2.了解关于新闻的知识,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3.熟悉两则新闻的背景资料,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二、学生自学:1.写作背景及作字作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毛主席这篇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是在4月22日夜撰写的。《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此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2.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①概念:广义上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上称“消息”,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②特点:让事实说话,内容直接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语言简明扼要。③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注:这些是常见的结构。]3.朗读课文辨清生字生词(注音与释义)①芜()湖荻()港殷()家汇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星宿()绥()靖()区阻遏()阌()乡潢()川管辖()逃窜()杜聿()明②根据下面提供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军队)被打垮而后退。()锋利无比,不可抵抗。()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有坚固防御设备的据点。(要塞)在被围团的情况下坚守防地。(困守)逃跑流窜。(逃窜)三、合作探究:1.自主默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完成任务。①找出文中六要素,概括后填写。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与结果:。②概托并填写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情况。军队战线范围时间兵力渡过兵力所用笔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2.研读反思:①要想迅速了解本则新闻主要内容,最好看什么?。②要想较详细了解本则新闻的内容,应该看什么?。本文的导语是从“”到“”;这几句话的作用是。③要更为细致的了解本则新闻内容,则要看什么?。本文的主体内容划分为几层,并加以叙述。。④讨论:三路大军的介绍顺序可以打乱吗?详略能否加以改变?答:。四、当堂检测:1.背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部分,并概括其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文中的主体部分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一起的,试加以叙述。答:。2.完成课后习题二中的前两组句子。答:第一组:。第二组:。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续掌握文中重点词语;2.用正确的文法阅主志新闻;3.把握背景资料,品味文中生动准确,精炼的语言。二、学生自学:1.听写文中难点重点字词。2.快速阅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三、合作探究:1.细读课文,理请并概括出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2.理清本文的结构,并整理如下: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果:。3.讨论:本则新闻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为什么?答:。4.质疑反思:①你认为两则新闻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或语言有哪些,并简述理由。②这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异同?同:。异:。四、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后面习题:辽宁省委领导捐助希望工程①本报沈阳3月3日电(记者迟洪江)②3月29日,辽宁省委办公厅将5万多元捐款送到希望工程办公室。③这是省领导和办公厅近900名同志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一片深情厚谊。④辽宁省委书记顾金池提出,省委机关要带头重视和支持“希望工程”建设,从整个民族的未末、民族素质提高的战略高度认识和解决地区掇学儿童读书问题。⑤他带头向希望工程捐款300元,省委其他领导和老同志也带头捐了款。⑥朝阳市委决定,将这笔捐款为基垫,在东北抗联英雄赵尚志烈士的家乡——朝阳县王伦沟乡尚志村建一所希望小学。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