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监督探讨摘要。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目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监督的现状,同时提出了从质量监督员的选配、质量监督计划的编制、管理体系文件的修订完善、实施监督和对监督效果的评价这5个方面进行了描述。讲解了如何有效地开展质量监督,确保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体系;质量监督质量监督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五性”和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和杜绝虚假数据,质量监督工作始终贯穿和作用于监测任务的所有环节。质量监督是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运作和质量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视,验证技术运作与所执行标准的符合性和质量活动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一致性[1]。《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对质量监督的规定在4.2.5条款中是这样描述的:应由熟悉检验检测目的、程序、方法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验检测人员包括实习员工进行监督。环境监测讲究的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全程序的质量监督[2]。认真实施好质量监督也是防止环境监测数据被人为的篡改、伪造等弄虚作假的一种重要手段。1如何开展好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工作目前个别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监测数据质量差、监测报告问题多甚至出现虚假数据等情况,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质量监督没有做好、没有做做实,才会导致监测数据的瑕疵多、不可靠性、可追溯性差、不真实等。而如何做好质量监督,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1配置适宜的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机构应设置覆盖其检验检测能力范围的监督员[4]。质量监督员应熟悉并理解评审准则中可能会影响到检验检测数据质量的条款内容;同时要熟悉各自监督领域的监测项目、标准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关键点;还应要重视国家环保部在环境监测领域方面对环境监测质量方面的制度和文件精神的要求,如:《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第1页共5页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5]。因为目前环境监测实验室资质管理部门仅仅是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而没有按照“a+b”的模式来开展对实验室开展的资质评审工作。这样就忽视了环境监测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而导致某些检测环节只能按照环保部的某些文件和标准来进行监测,同时也只能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质量监督工作。如,现场废气监测、污染源工况核实、污染源在线监测、水气自动站等方面。质量监督方面覆盖性不完整、实际可操作性不具体的情况。改革后也许就可以根据环境监测实验室自身的情况增加特殊条款进行评审了。而笔者发现,目前某些环境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员在业务技术方面不精通,同时不清楚自身的监督职责、不清楚监督的对象,也不清楚该用怎样的一种监督方式进行监督,对于监督的范围和监督重点和时机把握不清楚,对评审准则也不熟悉。直接导致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工作流于形式、随意性大、抓不住重点、过程简单,纠正及纠正措施执行不力等现象,整改落实差等现象,从而导致实验室的管理体系运行效果差,质量目标难于实现。选配好监督员之后,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应对监督员进行授权。质量监督并不是个人行为,是监测工作的需要,是实验室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需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监督工作的开展。所以配置好质量监督员是做好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的前提。1.2编制年度质量监督计划。质量负责人组织人员编制好年度质量监督计划表,对于临时向的重大监测项目和任务可以临时有针对性的编制质量监督计划。总之,编制的年度质量监督计划内容方面要贯穿于监测的全过程,监督的要素要全覆盖,监督的频次要合理,可能影响质量的各种因数都应该考虑到,尤其是要注重现场监测环节的质量监督。1.3完善管理体系中关于质量监督方面要求的内容。修订和完善管理体系文件中关于质量监督方面的内容。完善有关质量监督方面程序文件要求的内容和编制质量监督岗位的作业指导书。以明确质量监督的工作流程,强调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的纠正及纠正措施的执行,强调预防及预防措施的执行,强调改整改落实情况的验证工作;以明确质量监督网中第2页共5页质质量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员的任职要求、职责和监督权限,以及接受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