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分析环境监测的内容和特点,指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阐述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及解决对策。关键词:环境监测;特点;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解决对策1环境监测的内容和特点环境监测,是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遥测、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监控、测定环境质量的标志数据,掌握变化趋势,最终对环境质量作出科学的、综合的评价[1]。在环保工作中,环境监测是一个重要环节,能为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打下坚实基础。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是对大气污染物、土壤污染物、水质污染物进行监测,由于监测范围广,相关影响因素多,导致实际工作的难度大。一般来说,在受到污染的环境中采集样本,经分析即可明确污染严重程度,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继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针对环境中不同的污染物类型,通过长期监测可以掌握污染规律,指导生态建设工作的进行,并积极预防突发性的污染事件。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如下:(1)目标性。环境监测的目的,就是保护环境、优化环境,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2)动态性。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环境监测工作也具有动态性,随着环境的改变,监测结果随之改变。(3)整体性。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环境监测涉及内容多,不仅要采集样本,还要进行布点、数据处理、长期监测,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的科学性、整体性,减少误差的影响[2]。(4)层次性。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要求,首先明确划分监测区域、监测内容,然后分析环境污染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最后评估污染对人们造成的危害。2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2.1监控点。众所周知,环境质量和大气质量密切相关,要想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应该从监控点的布置入手,确保第1页共5页监控点安全高效。对于监测人员而言,应该科学分配监结合实例分析控点,为样本采集打下基础。然而实际工作中,使用的监测设施比较复杂,要将温度、湿度等指标考虑在内。一旦监控点设置不当,会降低监测数据的精准度,继而影响后续分析、评价等工作。2.2采样。样本采集是测试分析的基础,提高采样质量,才能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对于采样的要求:(1)代表性。严格按照规范选取样本数量,避免采样过多或过少。(2)真实性。采集的样本数据要真实准确,对于误差超限的数据进行重新采集。(3)时效性。样本采集后及时测试分析,避免时间延迟造成数据失效。2.3测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测试分析,可以得到监测结果,评估环境质量。以水质检测为例,利用低功耗单片机,从水温、浊度、ph值、溶解氧、电导率等5个参数入手,最终得到水质评估结果[3]。在测试过程中,实验室环境、人员操作、设备性能,均是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一旦管理控制不到位,就可能导致测试结果误差增大,继而影响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2.4仪器设备。环境监测过程中,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一个重点,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监测资料。随着环保工作的实施,目前,基层监测站基本配置了完善的仪器设备、软件、数据库,这是环境监测的硬性、软件设施。但是,仪器设备在使用期间,维修、养护不到位,会导致磨损和老化加重,继而影响测试结果。2.5监测人员。监测人员是环境监测的经手人,样本采集、数据记录、分析复核均离不开监测人员。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或者技能经验不足,均会影响监测结果,导致环保部门做出错误的决策。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及解决对策当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质量意识薄弱。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期间,管理者的质量意识薄弱,依然采用传统思想,不重视技术制度的革新;相关制度的落实不到位,忽视了质量控制的实际价值。(2)质控局限性。针对当第2页共5页前的环境监测工作,监测人员的认识有局限性,大多是单纯对实验室测试阶段进行控制,忽视了样本采集、中途运输等环节。(3)监测方法陈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的类型增多,监测技术方法陈旧,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且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