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审美性、创造性高井小学章媛媛我担任的是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在参加全国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中,我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培养智力因素(歌曲,乐谱,节奏等)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相结合为原则,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贝多芬曾这样诗意地描绘音乐:“音乐,有人把它比作花朵,因为它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的更美。”我们的音乐教育就是在这样一种如诗如画的情景中,对学生进行渗透精神世界、心灵深处的审美教育,它有着独特的、巨大的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我有幸成为了音乐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内心充盈着无限的自豪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思想、专业能力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所以我们音乐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满腔热忱的爱学生,用美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具备基本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音乐作品的欣赏是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艺术教育活动,它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走进音乐殿堂的大门。音乐是以音响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形式。我经常通过引领学生聆听一大批古今中外优秀的声乐、器乐作品,让学生领略中外优秀作品的深刻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在有限的艺术空间中,涉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在此过程中,作品择优对其决定性的作用。音乐是表现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李斯特曾说:“音乐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内容和深度。对于情感而言,音乐形象永远是鲜明而具体的。”一直以来,情感教育备受关注和重视,是当代教育中起着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音乐感知植根于人类本性之中,只有通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对于音乐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一、注重音乐审美体验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比较注重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这个基础理念,这一理念常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并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律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首先,我从自身的点滴做起,一方面,上课是注意歌声美,琴声美,语言美,教态美,服饰美等,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体会到美,从而使学生喜爱老师,进而喜欢上音乐课。另一方面,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二、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活动空间及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每节课至少要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在他人面前自信的表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每节课还设计一些值得研究、可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回答。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从不用教师的思维定势去约束学生,应尊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三、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提供开放式的音乐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从中可挖掘自身的潜力。如: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团结精神等。我上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四、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往的音乐课有个误区:把创造单纯看成是作曲。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