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宋代林和靖《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丽淡雅•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超凡脱俗•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独领风骚•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清雅高洁“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结合毛泽东这首词的写字背景看,词人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当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无私无欲的品性“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此时,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祥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小结•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九五四年夏【译文】:•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全被汪洋所遮没,也不知漂去了哪边?往事已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一切都过去了,一种新的美已经诞生。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大雨落幽燕”•----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白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