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血瘀气滞证:此为骨折早期伤后1-2周,骨折易移位,筋骨损伤,血液离经,经络闭阻。血瘀气滞,故症见局部青紫肿胀,患肢胀痛或刺痛。舌质淡,苔薄白。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2、气滞血瘀,筋骨未复证:此为骨折中期,伤后3-4周内,离经之淤血逐渐消散,瘀未尽去,新骨始生,骨折日趋稳定,气血日见通畅,故症见伤肢肿痛部分消退,疼痛逐渐减轻,舌质淡而干,苔白脉缓。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淤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脉弦紧。手法复位困难。此时如需要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此为骨折晚期,伤后8-10周以后骨折已基本临床愈合,但筋骨未坚,损伤之筋脉初愈,气血尚不通畅,故症见伤部微肿胀,功能未完全恢复。舌质红,苔薄白,脉缓。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腕部疼痛1.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活动、指端感觉、运动情况。2.体位护理:.小夹板固定: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前臂吊带悬吊。卧位时自然伸臂并将前臂抬高与心脏成水平位。3.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4.观察有无神经受压情况:患肢末梢的感觉,有无麻木,活动是否自如,有异常,找原因,通知医师处理。5.遵医嘱使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减轻疼痛。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腕等。(二)患者肿胀1.观察骨折部位肿胀、血运情况;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2.根据患肢肿胀情况,及时告知医师,调整布带松紧度。3.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等。4.进行中药熏洗、红外线、TDP、电脑骨伤治疗仪理疗等。促进瘀血吸收,使肿胀时日消退,为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4.遵医嘱腰部予中药贴敷、中药塌渍、灸疗等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及时向医师反馈。(三)腕部活动受限1.评估患者肢端的感觉,有无麻木,活动是否自如,有异常。2.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起床活动生活自理的注意事项。3.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4.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手法整复治疗的护理1.事前告知患者复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2.做好患肢皮肤清洁,检查皮肤有无破损、溃疡等。3.整复时,一般选择坐位,老年人平卧位,嘱患者自然放松,配合固定体位。4.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感受,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5.治疗中体现爱伤精神,注意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冬季注意保暖。6.整复后以小夹板绷带固定稳妥。(二)小夹板固定的护理1.治疗前告知患者小夹板固定的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2.整复完成后告知患者严格遵医嘱患肢制动,以防移位。3.固定时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感受,根据情况调整小夹板。4.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调整布带松紧度。5.密切观察患肢远端感觉运动、血液循环及皮肤色泽等情况,重视患者的主诉,以便及时处理。6.整复固定完成后,搬动患者时,注意患肢保护,保持正确的位置,防止骨折端再移位。7.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站立或坐位时肘关节屈曲90º,前臂旋前中位,绷带或三角巾悬挂于胸前。卧床休息时,帮助病人的患肢摆放舒适,保持固定位置,抬高患肢30°。8.骨折复位后2周内应固定在掌屈偏向尺侧位,在固定期间禁止手背屈位活动和向桡侧活动;2周以后应固定在功能位置,即手略微背屈位置。9.整复固定后麻醉药效消失,患者感觉正常后,即可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三)围手术期护理1.术前护理(1)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2)老年患者反应迟钝对病伤不敏感易掩盖临床症状,检查时应详细全面了解其是否存在合并症或内科疾病,针对其合并症,术前及早给予对应处理。(3)吸烟者劝其戒烟,预防外感。(4)常规进行术区皮肤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