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第17卷增刊中国民康医学杂志MedicalJournalofChinesePeoplegHealthJun,2005V01.17SupplMSCT也可以在CABG后用来检测移植血管情况,如桥血管的类型、远端吻合口、开通准确率和严重狭窄。MSCT对支架术后的评价包括测定支架形态、管腔通透性和支架后并发症(内膜增生、支架扩张不充分、血栓形成)。也可用于评价心包疾病,包括心包增厚的程度和位置、钙化范围、限制性心包疾病。借助于技术的迅速改善,MSCT通过在肥胖患者改进信噪比、减少心脏运动伪像、减少造影剂剂量和减少射线量,则可能从一种有效补充方法演变成为一种无创的血管造影术,成为临床上的可行选择。超声检测动脉内皮功能马志敏1,王宏宇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北京100730;2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图分类号】R445.1,R322.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369(2005)07—0021—03完整的内皮可维持血管扩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内皮细胞的这一功能是通过以旁分泌的方式释放内皮介导的舒张因子(EDRF)一即一氧化氮(NO)实现的。在遗传、吸烟、年龄增长、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各种危险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期的表现。内皮功能障碍可导致内皮介导的血管舒张因子(EDRF),即一氧化氮(NO)分泌减少及血管异常收缩。体内试验证明冠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冠脉血管对多种生理性和药理性刺激的反应能力异常,并同临床已证实的冠脉粥样硬化相关。体外研究证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阶段即可出现内皮功能损害,明显早于斑块和临床症状的出现。而且,内皮损伤可促进动脉壁表面的血栓形成、白细胞黏附和平滑肌细胞增殖。这一概念的确立使得在该阶段用一些无创检查方法测定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评价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的内皮功能障碍成为可能,这些检查可以提供与冠状动脉相关的外周动脉解剖及功能方面的信息。由于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倍加重视,这些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日益普及并成为用于筛选冠心病高危患者和评价某些治疗措施的疗效的重要方法。1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皮曾一度被认为仅是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一层屏障。目前已知内皮合成并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由Furchgott和Zawadski发现的EDRF。他们发现,通过EDRF的释放,乙酰胆碱可收藕日期:2005—04—21使内皮完整的血管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扩张。后来的研究证实这种内皮介导的血管扩张因子是一氧化氮。NO是以L一精氨酸为原料,由NO合成酶合成的。许多药物,包括乙酰胆碱、缓激肽、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血栓素、血清素、组胺和P物质,均可以促使功能完整的内皮释放NO,增加血流量和切应力的生理刺激也可促进NO释放。很多研究证实了内皮介导的NO在调节血管张力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导管技术的应用,研究人体冠状动脉的血管运动成为可能。Ludmer等人首次证实了乙酰胆碱在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可引起剂量依赖性的血管扩张,而在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则引起血管收缩。随后的研究通过使用L一精氨酸一NO通路抑制剂(亚甲兰、游离血色素和NG一单甲基一L一精氨酸)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人体内乙酰胆碱诱导的冠脉血管扩张是由NO介导的。已经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或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冠状动脉的内皮依赖的血管扩张功能受损。由于给予硝酸甘油(一种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血管扩张剂)仍可使这些患者的冠脉扩张,所以推断乙酰胆碱所诱导的这种血管收缩是由于内皮功能障碍和EDRF扩张血管的拮抗作用丧失所致。正常个体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其它药物(血清素、P物质)和可增加交感神经张力或血流的生理刺激(运动、起搏、精神紧张、冷加压试验)的冠脉血管运动的反应也不同。血管内超声研究显示内皮功能异常的出现早于可辨别的内膜增厚,提示内皮依赖的血管扩张功能的丧失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21万方数据万方数据2005年7月第17卷增刊中国民康医学杂志MedicalJournalofChinesePeoplegHealthJun,2005V01.17Suppl冠脉血流量测定技术的引进使得研究冠脉微循环成为可能。已经证实,心外膜血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的冠脉阻力血管对各种内皮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