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组织”——阿吉里斯的成名主题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作者:闻华张亚男在组织理论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但是,早期的组织理论专家,几乎都记住了组织,却忘记了组织中的“人”,随着行为科学的诞生,“人”开始成为组织的主体,然而,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却没有得到理性深入地探讨。对此,阿吉里斯一语惊人,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断然宣布:正式组织同人性发展背道而驰。由此,揭开了组织理论的新篇章。1957年6月,阿吉里斯在《管理科学季刊》第二卷中发表了《个性与组织: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TheIndividualandOrganization:SomeProblemsofMutualAdjustment)。这篇文章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将经典组织理论轰开了缺口。阿吉里斯认为,人的个性,均会经过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人自身的成长,是要不断走向成熟。人的成熟是有轨迹可寻的,这种轨迹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①从婴儿的被动状态,发展到成人的主动状态。②从婴儿的依赖他人,发展到成人的相对独立。③从婴儿的有限行为方式,发展到成人的多种多样行为方式。④从婴儿的多变、肤浅注意力分散、兴趣快速转移,发展到成人的相对持久、专注、精力集中、兴趣稳定。⑤从婴儿时期的只顾及眼前,发展到成人时期的长远谋划。⑥从婴儿时期在家庭或社会上的从属地位,发展到成人与他人处于基本平等的地位甚至支配他人的地位。⑦从婴儿的缺乏自觉,发展到成人的自觉自制。阿吉里斯所说的这种成熟,不仅仅是身体发育的成熟,更重要的是心智的成熟。就拿成熟时期的“相对独立”来讲,相对独立并不是孤家寡人,而是自立自强。自立自强的一个重要表现,恰恰是和周围的其他人保持必要的依存关系。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封闭起来,缺乏自信,不敢同他人交往,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现。同理,即使是成人,遇到挑战就回避,做起事情没耐心,照样属于不成熟。儿童的特点就是兴趣经常发生变化,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他人的需求,甚至不懂得自己通过什么方式影响他人。一个人只有达到能够正确分析自己,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耐力,并且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而承担与别人一样甚至更重的责任,他才是一个有成熟个性的成年人。从婴儿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个体的自我世界在不断扩大,个性的成熟也是这样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只会少数行为方式到掌握多种行为方式,从飘忽不定的兴趣到专注的兴趣,从只顾眼前到着眼长远,从缺乏自制到自觉自制,向自我实现不断发展。组织中的个体作为健康的有机体,在人的个性方面,如同婴儿成长为成人一样,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然而,这种成熟过程,会被组织不客气地打断凡是正式组织,都会阻碍个性的成熟。因此,组织理论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找出这种冲突的解决方案。阿吉里斯的这一发现,很快就成为组织行为学的热门话题。正式组织肯定是理性的。这种理性,会“设计”出井井有条、秩序井然的结构和运行秩序。然而,现实中的员工各色各样,千差万别,“生活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正式组织总会要求它的员工适应组织,而不是组织适应员工。如果要按照每个员工的喜好和偏爱来设计组织,那么,组织就会变成由一片片补丁拼缀起来的“百衲衣”。泰罗的“精神革命”,法约尔的“团队精神”,在阿吉里斯眼里,一概都是改造个人,使个性适合于组织的手段。传统观念认为,按照理性和逻辑设计出来的组织,从长远观点来看更符合人性。但是,这种理性和逻辑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对抗?为什么必须让人们改变思想观念才能保证正式组织的成功?“长远”难道一定要牺牲“眼前”?难道说理性就一定要以“不人道”为代价?这些都值得探讨。阿吉里斯提出,正式组织遵循的那些原则,是阻碍人性健康发展的罪魁祸首。首先,产业革命时期尊奉为金科玉律的专业化原则,确实在机器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上建立了丰功伟绩。然而,专业化的致命之处,在于以消除个性差异为前提。身在机器前的工人,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动作一致,思想一致,被机器一律化了的“劳动者”。消灭人的个性差异,等于人为中断个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