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番泻叶泻下作用对比研究大黄、番泻叶功效大黄、番泻叶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泻下通便泻下作用对比泻下作用对比大黄泻下作用:大黄具有泻下作用,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热结便秘,一般在用药后6-19h可排便。大黄致泻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其中以番泻苷的作用最强,游离型蒽醌泻下作用较弱。周氏等【9】认为番泻苷水解后生成大黄酸蒽酮有以下药理作用: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份,促进肠蠕动而排便。番泻叶泻下作用:番泻叶中含蒽醌衍化物,其泻下作用及刺激性较含蒽醌类之其他泻药更强,因而泻下时可伴有腹痛。其有效成分主要为番泻苷A、B,经胃、小肠吸收后,在肝中分解,分解产物经血行而兴奋骨盘神经节以收缩大肠,引起腹泻。番泻叶作用较广泛而强烈,并认为用于急性便秘比慢性者更适合。【10】大黄的胃肠道作用泻下作用最强的番泻苷只有在小鼠大肠中被细菌酶迅速转化为大黄酸蒽酮和大黄酸后才有泻下作用,而番泻苷本身并无泻下作用。给小鼠服用氯霉素后,大肠中细菌活性受到抑制,番泻苷A、C的泻下作用显著减弱,在结肠中蒽酮的含量也大为减少。游离蒽醌类口服后,易在上消化道吸收,最终直接到达大肠或通过血液分布到大肠的量极其有限,因而不能表现出泻下作用。AQPs表达异常可导致结肠对水的吸收减少和(或)肠液分泌增加,这可能是以结肠为主要药理效应部位的泻下药重要的效应分子之一【11】番泻叶是一种缓泻剂,新近研究发现,此药不但可剌激结肠粘膜释放PG(并认为这是致泻的一个机理),而且可使大鼠胃体、胃窦部的PG水平明显增加【12】。番泻叶能阻止大剂量消炎痛对胃粘膜的损伤,可能是由于它能拮抗后者对胃粘膜环加氧酶(PG合成酶)的抑制作用,而预先的消炎痛处理的大鼠,番泻叶对016NHCl所致胃粘膜损伤不具保护作用,可能由于环加氧酶已先被抑制。由于于PG的致泻作用对肠道也是一种保护作用,因此番泻叶通过剌激PG合成对胃粘膜产生保护作用,与其剌激PG合成致泻作用是一致的【13】番泻叶胃肠道作用泻下作用的研究法泻下作用的研究法【【1515】】泻下ED50测定取禁食不禁水12小时体重相近的小鼠120只(腹泻者剔除),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六组,侮组加只。根据预试验结果,各组分别灌服大黄水提物0.237,0.410,0.709,1.227,2.123,3.6739药材·kg’,,每只小鼠单独置于下面铺有滤纸的铁丝笼中,记录8小时内各剂量组排出稀粪的小鼠只数。稀粪的判断标准为:粪便排出呈软膏或流质状、无定形,滤纸上有明显的引湿斑。以排出稀便为质反应的阳性反应,计算各剂量组阳性反应的只数和反应率。按照半数反应量的原理,反应率和剂量的对数呈S形曲线关系,将反应率转换为概率单位,则与对数剂量呈直线关系,按照Blsis法可计算出ED50vl]。本文采用DAs1.0软件计算。正常小鼠排便试验取禁食不禁水12小时体重相近的小鼠70只(腹泻者剔除),雌雄各1’.-,随机分为七组,每组10只。一组作为空白对照灌服10%的炭末生理盐水混悬液,其余六组分别灌服上述剂量的大黄水提物(含炭末10%),每只小鼠单独置于下面铺有滤纸的铁丝笼中,连续观察8小时,记录小鼠排黑粪的时间、数量和总质量。大黄、番泻叶化学成分对比大黄、番泻叶化学成分对比大黄主要成分:大黄的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含量约3%-5%,大部分为葡萄糖结合苷,游离苷元有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1】番泻叶主要成分:1.蒽醌及其衍生物类:二蒽酮类衍生物是番泻叶中含量较高有效部分,也是番泻叶泻下、止血活性成分2.多糖:番泻叶多糖有抑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2】药理作用对比药理作用对比大黄药理作用(1)泻下作用(2)抗菌作用(3)治疗慢性肾衰【3】(4)利胆退黄、保肝作用【4】(5)止血、活血【5】(6)退热、抗炎作用【6】(7)防治肠源性肺损伤【7】(8)促智、抗衰老作用【8】番泻叶药理作用【2】(1)泻下作用(2)抗菌作用(3)止血作用(4)肌肉松弛与解痉泻下作用临床应用泻下作用临床应用大黄:大黄作为泻下药不同于西药中的泻药,“泻下”功效不能局限于“导泻”作用与西药泻药一般只用于治疗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