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社会的文化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要了解和谐社会的文化内涵,首先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必要的思考,要避免两个视角的偏差:一个是只着眼于现实具体操作,用日常的具体目标代替战略思考,缺少大视野;另一个是只着眼于道义化的理想阐释,用单纯的愿望代替现实目标以及实现目标途径的思考,容易走向空洞而随意。我们不仅要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社会和谐,更要关注它的深刻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是一种文化的境界。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段论述中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和谐,更指出各个领域和谐之间共同的、内在的条件和特征。就是说,我们所要实现的社会和谐,是在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基础上实现、同时又覆盖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从而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社会和谐。显然,这是一种全面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而全面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总体上就是广义的文化和谐。对于我们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和谐,只有造就深层的文化和谐,才能造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从文化的角度构建社会和谐,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即精神文化系统的和谐问题。精神文化系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精神生产领域,教育、新闻和大众媒介等文化传播领域,休闲娱乐等群众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领域,民族历史和民间遗产等文化资源领域,以及在这些方面进行的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等。我国当前在精神文化领域进行的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要以改革和发展解决好文化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上“一元与多样”的关系问题,文化建设的两大基本形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第1页共4页关系问题,文化发展的两大环节――精神生活与精神消费的关系问题等,实现精神文化系统内各个领域的发展及其相互之间的和谐,精神文化系统与经济、政治等整个社会系统之间的和谐,从而打造一套全新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用它来促进和保障完整全面的和谐发展。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层面,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思想、组织和行为方式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要我们在“做法”上下功夫,讲究“做法”艺术,提升社会和谐程度。就“文化”的特殊涵义而言,这一层面更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做法”是普遍典型意义上的“文化”,它比“做什么”更能代表一种文化的性质和面貌。所谓“做法”的社会表现,包括依据一定理念而形成和执行的一套制度、体制、机制,运行的方式、程序、方法、行为的规则和规范,以及相应的作风、习惯和风格等。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保持任务和目标的和谐与先进性一一即“做什么”的和谐与先进性,还要有工作方式即“怎样做”的“做法”和谐与先进性。从这个层面上打造和谐文化,意味着我们在努力做好一切事情时,都要自觉地注意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改善、提高“做法”的合理性、先进性、有效性,使它们更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例如,我们要密切关注事物和工作中的“隐形”层面,即文化状态。文化作为人和社会的行为模式、生活“样式”,普遍地渗透在社会体制、调节机制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之中,常常表现为某种“隐形”的因素,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正面或负面作用。如我国传统中一向有“重人情,轻规则”的弱点,它在许多地方产生了“潜规则胜过显规则”,干扰民主法治建设的不良效应。我们要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能无视或简单化地对待它,而要深入到“潜台词”“潜规则”领域去,通过改善管理机制和发挥示范作用,以正确的新观念、新做法去取代旧观念、旧做法。既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制定并执行民主和法治的规则体系,也要充分吸收传统精神中的合理成分,使之符合国情、体恤民情,更要注重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保持其严肃性和一贯性,减少以至消除使之变形失效的各种干扰。应该说,以此为目的的思想观念和各种措施,第2页共4页包括管理体制改革、反馈和调节机制的健全,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