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究物质结构神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育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猎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猎取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育学生勤于思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育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想、观察,分析、沟通、总结等探究能力。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育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纳实验探究、沟通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沟通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育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三、学法指导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纳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纳法。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沟通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舞,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老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究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育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四、教学程序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沟通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五、板书设计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三、分子和原子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