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缩》课堂实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任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8页——第2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沟通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讨论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沟通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教学准备】贺卡图片;作业纸、尺子、方格纸,水彩笔,多媒体课件,图影仪。【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爱上美术课吗?那么你们知道怎样才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能把美术书的一些图片更像地画到自己的作业本上吗?(xx,xx)看来我们还缺少这方面的知识,这节数学课我们就一起来弄清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图形的放缩)师:齐读课题,谁能说一说‘放缩’是什么意思?生:放即放大,缩即缩小。师:我们画图时,不一定都按原来的图形的大小画下来,有事要放大,有时要缩小,那么在放缩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也就是怎样才能画的更像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二.探究新知。1.请大家看看:哪幅图与原图像?他是怎么画的?2.请大家打开书,翻到28页,认真观察,谁画得像?他是怎么画的?3.沟通探究:1)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以下几个要求:2)同桌讨论,小组讨论。下载后可任意编辑3)全班沟通。(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师:同学们说的答案是否正确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了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给大家演示一遍:(1)我们先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第一张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图3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A:提问: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有什么关系?B:启发:观察的真认真。谁再来说一说?(如没有学生说出比的关系直接问)C:提问:图3和原图长的比是多少?(2:1)宽的比是多少?(也是2:1)D指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这句话在课件上打出来)E:追问:这里的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放大后和原来的比)F:这是指放大后的边长与原来对应边长的比。(2)认识图形的缩小。谈话:我们既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假如要把图3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课件出示)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你是怎样理解“按1:2的比缩小”这句话的?在小组里说一说。生: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原来长方形的长的比是1:2,宽的比也是1:2。谁还能再说一说?生:缩小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1:2。提问:“按1:2缩小”是哪两个数量的比?(缩小后和原来的比)2.教学例2。(1)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按3: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找一个学生说说。提问: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学生回答。请你动手在练习纸上画一画,注意要用直尺来画。老师巡视,注意让学生标注长和宽各是多少。学生汇报。请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请两个学生汇报)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画的是否正确(比较放大后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否是3:1)提问:你能按1:2的比画出这个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沟通:说说缩小后的长和宽各应画几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格,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汇报时提问:缩小后长方形的长与缩小前长方形的长的比是几比几?宽的比呢?(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把你想法在小组里沟通。(引导: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有什么变化?形状有什么变化?大小变了,形状没变)(3)教学“试一试。”这一次是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你能把放大后的图形画出来吗?注意画的时候用直尺来画。学生汇报,你是怎样画的?提问:斜边的长也是原来2倍吗?请你量一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都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有变。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请你在书上完成。汇报时提问:缩小后各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