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4)学习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自读,梳理事件。(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温柔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二、教学过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老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引入课文。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课堂沟通:老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培育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2、师友互助老师提出合作要求: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爱的说说自己的理解。3、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汇报、沟通。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培育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育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3、课堂小结老师引导小结:1、全文写了这么多事件,是否杂乱?2、若要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你会仿照本文选一些小事例吗?学生自由发言。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回顾导入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回顾生字词,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回顾课文内容。2、分层提高老师提出探究要求:1、读一读“明朝会”,你能理解此刻的海婴吗?这段文字读来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这样?2、细读课文,还有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说说自己的感受。3、你能想象鲁迅先生喜爱的画吗,为什么鲁迅就喜爱这幅木刻画呢?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分组探究,在课文旁边坐批注。沟通。培育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育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3、归纳总结老师介绍白描手法。学生笔记。4、拓展提高片段练习。三、板书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慈爱的父兄博闻的学者敬业的伟人风趣的智者尊尊敬戴回忆鲁迅先生可敬的长者热情的主人深切怀念无畏的勇者坚强的病人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因抵抗家庭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萧红辗转来到香港,1942年病逝于九龙。鲁迅是萧红精神和文学上的导师,为了培育这朵中国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做春泥,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在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发表了《马伯乐》《呼兰河传》《回忆鲁迅先生》等作品。建议阅读代表作:《小城三月》《呼兰河传》《生死场》白描: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墨线勾勒,不着颜色注重细部刻画(眉、眼、褶皱、神情),也是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注重细节刻画不加渲染、烘托,也无更多解释、说明,仅用简练、冷静的笔墨刻画鲜亮生动的形象。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4.学习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