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德道德教育思想[摘要]人需要道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是教育如何成人,这是一个难题。对此康德基于其批判哲学,提出一个系统的道德教育理念,把道德教育看作是教育的最高阶段和目的。道德教育面临着教育的强制和教育者的自由的矛盾,这是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难题。康德提出榜样的作用,试图解决这一冲突。但是康德的解决方式引起学界的批评,这些批评忽视了康德道德教育中的“榜样引导—思维建构—自由选择—自由的确立”的多层次的逻辑进路及其价值。[关键词]道德教育;榜样;自由;强制康德哲学关注的问题是“人是什么”。学界通常关注的康德的批判哲学是从知、情和意这三个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批判哲学从先验的角度来讨论这些问题,揭示出人的知、情和意这三种心灵能力都有先天的原则,以及各自的立法的范围和界限。然而,康德哲学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即经验人类学的维度。康德需要讨论,处于具体社会情境中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如何能够持续进步,二是个体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前者是历史哲学的问题,后者是教育学的问题。教育学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它涉及对人的理解以及对教育的目的的理解。在康德看来,人需要教育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人,人具有善的禀赋,这给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人只有通过教育才可以实现他的这些禀赋;通过教育,人培养了技能,成为一个在社会中文明的人,更重要的是,人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格,意识到他在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中的责任。当然,康德也面临如何从强制培养自由的道德教育的难题。笔者认为,他所强调的榜样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学界一般对康德的批判哲学关注比较多,对康德的教育学研究比较少。近几年国内外开始关注康德的教育学,国外学界在20XX年出版一部关于康德教育学的论文集,主要涉及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康德和卢梭的关系问题(下文会提到);第二,对康德的道德教育的目标的探讨,其中苏尔普瑞南特第1页共12页(chrisw.surprenant)指出康德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的人,这是对教育学的贡献,虽然康德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不完善的[1](p10);第三,康德教育学在体系中的作用问题,其中赫伯特(garyb.herbert)指出,康德的体系类似于感性形式,使得道德的先验原则能够运用于经验之中[2](p81-93)。汉语学界也做过一些细致的研究,比较突出的如詹世友教授详细梳理了道德法则在康德教育学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以之为基础对当代的教育进行了反思[3](p1-8)。刘凤娟对康德人性公式的解读有助于理解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4](p79-87)。林晖教授也发表了对康德教育学深入研究的论文,对第二个问题做出详细讨论[5](p16-20)。无疑以上的问题都值得深入讨论,本文详细讨论第二个问题,立足点与林晖教授类似,不过本文的角度与他不同,试图从榜样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一、人为什么需要道德教育康德在《教育学》的“导论”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造物。”[6](p441)作为婴儿,他需要照管;作为幼童,他需要训诫;作为学生,他需要塑造在内的教导。婴儿需要照管,否则它就会使自己受到伤害。比如破壳而出、尚未睁眼的雏燕会让自己的粪便落到鸟巢外。与之相反,如果没有父母的照管,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会招来其他猎食的动物。训诫是把人的动物性改变成人性。动物按照其本能就是它的一切,其规定是由“外在的理性”来安排好了的。动物只具有本能,除了本能之外,它没有其他的规定。人与动物不同,人没有特定的本能,他需要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计划。当然,人也有与动物一样的某些本能,比如人具有食色等欲望,但是这些欲望的发展和满足不是自然而然的,满足这些欲望有着诸多的考虑。比如吃饭,动物是一种刺激—反应的模式,看到食物就要吃。人肚子饿了,面对面前的食物,在食用之前,会考虑这些食物是否健康,是否得到他人的允许等问题。这些考虑体现人的本质,即理性。在论文《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观念》中,康德指出:人没有公牛的角,没有狮子的爪,也没有狗的牙齿,而只有双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