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模式探索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模式党的十八大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对于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麻黄梁镇中心小学始建于2006年,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地处XX县区城东35公里处的一个小镇。学校占地面积15022平米,建筑面积是3200平米,学校现设有1—4年级,8个教学班。在学学生420名,教职工20人,是一所不完全小学。学生来自周边的24个自然村。由于小镇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家长整体素质的不高,面对社会各种诱惑,单亲儿童,留守儿童的逐年增加。同时,学生低龄化的趋势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使学校生源杂乱。以上这些因素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在管理中,我校紧紧围绕办学理念,从四“探索”模式出发。一、探索阶段生活目标,培养“学生自理”1、生活区的工作从表面上看是衣、食、住、行,实际上教育与教养都包含在学生的学中和做中。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劳动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者做,勤于动手,肯于动脑。我们的做法是对寄宿学生以指导性帮助为主,让学生在劳动技能中体现“生活自理”为此我们对各年级提出相应的要求:低年级要做到会叠被子,摆物品,整理床铺,中年级同学要做到摆放有序,学会布置寝室。指导教师只是参与其中,不起主导作用,因时、因地、因事、因人随机地进行生活管理教育,定期每周开设一节生活课,根据确定的目标为学生传授生活管理知识,坚持每月进行“内务全优”、“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每年举行一次生活技能比武比赛(如叠被子、打水、整第1页共3页理生活用品等)。通过开展评比活动,检查落实目标的完成情况。二、探索教师示范引领,培养“行为自律”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这方面的培养。1、制定学生行为规范,严格约束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促使他(她)们自觉遵守校规校级,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大部分时间在学校的学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我校非常重视指导教师的师德建设,采取定目标、跟措施的方法,积极组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道德水准,并寓于学生的生活教育与管理之中。三、探索安全管理机制,做到“全程监控”1、注重学生日常学习与活动的教育。由于学生24小时在校园内,对于他们的安全教育也是全方位的,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严密组织、强化管理。对于每项活动都要认真组织好,充分调动班级干部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活动秩序。2、接送学生工作的安全教育。接送学生安全工作时寄宿制学校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接送工作主要包括礼拜接送学生和平时临时性家长接送学生等各项工作。3、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是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我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提高每位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才得到更好的保障。4、进一步做好校方责任保险工作。每学年学校认真落实校方责任保险工作,校方责任险切实发挥了转移办学风险的作用,校园安全得到了切实保障。四、探索学生生活管理机制,感受“自强有爱”1、注重生活环境建设,营造大家庭温暖。寄宿制学校此时第2页共3页应转换自己的角色,充当学生的“家”,努力营造家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还应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开设生活课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补上家庭教育课,教育他们学会自尊、自爱、自立、自强。2、注重亲情管理,真诚关爱学生。在生活上,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给学生关怀和温暖,使他们能在学校里感受到“父爱”和“母爱”,体验出“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亲情。在学习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亲近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学生交流情感,培养良好的师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