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探索阅读教学新方式-----《祝福》的阅读教学实践兰州市五十七中刘小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的。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改变传统的“多教”,让老师“少教”,让学生“多学”。老师要以新的理念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少一些说教,学生多一些质疑,老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敢于质疑老师,敢于质疑同学,真正以生为本。学生能思考的,老师不替他包办,学生能动手的,老师不替他做,学生能表达的,老师不干预,让学生真正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一直以来,我们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老师“多教”,学生“少学”,教学效果很不好。如我在以往教《祝福》时,一般先介绍作者,然后理清小说情节,明确倒叙的作用,然后就是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最后介绍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由老师垄断,学生一直在被动的听,被动的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没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对于小说的感知很肤浅,教学的效果自然甚微。新学期,在“少教多学”理念的影响下,我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在学习《祝福》时,我先布置学生预习,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熟悉小说情节,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静下心来品读小说,结合小说的三要素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后交给小组长,然后课代表统一交给我,我再做整理,学生提的问题千奇百怪,当然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问题,现摘抄出来一些:(1)小说主要写祥林嫂的悲剧,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2祥林嫂为什么要问我有关“地狱”和“灵魂”的问题?(3)文中多次出现“我真傻,真的”,这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心境?(4)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为什么神气很舒畅?(5)如果我对祥林嫂说没有地狱,那么她是不是就不会死了?(6)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7)“祥林嫂,你放着吧”“你放着吧,祥林嫂”有什么区别?(8)题目“祝福”有什么作用?(9)祥林嫂为什么一遍又一遍地提到儿子阿毛的事?(10)小说中多次写到祝福的景象,有什么作用?(11)祥林嫂前后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问题我整理后通过ppt展示出来,学生一看到自己的问题被选上,非常兴奋,激发了讨论的热情,有些问题很简单,一两个学生就说清楚了,有些问题学生却讨论的很热烈,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并互相批驳和指正。我不时做出一些指导,让学生结合文本找证据。如在讨论“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时,学生就有不同的见解。有些学生说是四婶杀死了祥林嫂,“你放着吧,祥林嫂”这句话就彻底毁掉了祥林嫂,祥林嫂认为捐了门槛就干净了,就可以干活了,是四婶这样的人,不给祥林嫂做人的资格,让祥林嫂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有同学认为是柳妈杀死了祥林嫂,如果没有柳妈给祥林嫂讲那些迷信的话,如死了之后要被锯成两半,要下地狱等等,祥林嫂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如果没有柳妈让她娟门槛的建议,祥林嫂也不至于心安理得地去动祭器,也就并不会有四婶那句打击的话了。有同学认为是周围的人杀死了祥林嫂,祥林嫂已经很不幸了,可是没有人同情她,当祥林嫂一遍遍讲阿毛的故事时,甚至还有人故意刺激她,大家认为祥林嫂是扫帚星,是她克死的自己的两个丈夫和儿子,这些人的冷酷导致了祥林嫂精神的崩溃。结合学生的讨论,我又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下四叔这个人,看看对他书房的描写,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四叔这个形象有了印象,他是一个不学无术,思想守旧,反动的人,对祥林嫂没有一点同情心,祥林嫂的死与他也有关系。我又引导学生关注祥林嫂的婆婆和贺家墺的族人,让学生明确祥林嫂的死跟他们也有关系。接着我做了总结,四叔代表了当时的政权,柳妈代表了当时的神权,婆婆代表了当时的夫权,贺家墺的族人代表了当时的族权,这四权就是四根套在祥林嫂身上的枷锁,这四权其实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姑且不说学生提的问题不怎么好,或者提出的观念比较幼稚,但学生是真正走进了文本,结合自己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