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灵犀一点通——《诗经·周南·卷耳》唐朝诗人王维在春天里写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古人的相思,着实让人感佩。心有灵犀一点通,当你思念着我的时候,请相信,我也在思念着你。《周南·卷耳》的女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吧!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卷耳是常见植物苍耳的古名。这种植物的果实上布满小刺叶子,连牛羊都很少碰它。可是,三千年前的某个春日,一个神情忧伤的女子正在采摘卷耳。很久了她的筐子里的卷耳还是稀稀落落的,如同她零落的心事。她索性把筐子丢在草色青青中,自己坐在了卷耳丛中。她的丈夫刚刚被调到很远的地方去戍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女子神情恍惚心不在焉,终究采不满筐子。卷耳漫山遍野,女子的相思也不断蔓延无边,在青草更深处弥漫泛滥。思念如潮水,把女子淹没,而同时,那个她日夜思念的人,也在想着她。他艰难地走在征途中,仆夫病倒,马儿也将要倒下,男子姑且喝尽杯中酒,来消解难耐的羁旅行愁。要是这杯中酒不能浇灭灼人的思念,那么真的想换上更大的犀角巨觥,因为这相思铺天盖地而来,这永怀之伤,无以释怀!采着卷耳的女子,走在途中的男子,他们虽然相隔千里,但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女子思念之际,男子也同样有所感知,爱让彼此的心变得很近,很近。这首《卷耳》成为文学史上的怀人佳作,后来有不少文人墨客仿此作怀人思乡诗篇。比如,杜甫《月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隐约回味到《卷耳》的意境,只是那种心心相印的感觉已淡去很多。[艺术视窗]牛耕图汉代画像石《牛耕图》汉代画像石《牛耕图》,于1953年出土于陕西绥德的王德元汉墓。画像石采用民间剪纸式装饰手法,将牛耕和嘉禾分别镌刻成两个单独又相互呼应的画面,形成统一而富有变化和对比的艺术效果,典型地代表了陕西汉画像石粗犷、质朴的艺术风格。陕北牛耕图剪纸陕西画像石较少叙事性和情节性的描述,而是像陕西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一样,用夸张与装饰的手法,把表现的事物刻画在方格子式的构图里,形成相对独立的画面。牛耕图—上部《牛耕图》上方的画面,匠心独具地刻画一头耕牛和扶犁的农夫的剪影。画面主体人物、耕牛和桑树均用阳刻法雕出形象,只有伸出边框的耕牛的犄角和颜面,巧妙地用阴刻法雕出轮廓,农夫那只扬鞭的手臂的外轮廓,也用同样的手法刻画。牛耕图—牛头创作者只用这点睛般的妙笔,就突破了边框的限制,顿时产生了三维空间的效果,也使边框与画中的人和牛融为一体,扩展了画面的视觉空间。牛耕图—下部《牛耕图》下方的画面,整齐排列的高粱茁高大茁壮。右边第一株高粱的叶子,同样用阴线勾勒,看上去如同一片逆光中的青纱帐使画面平添了诗情画意,让人们联想到黄河两岸庄稼丰收的景象。《牛耕图》上下两幅看似独立的画面,其内涵是相连的,正寓意着春天的耕种与秋天的收获,从而生动地传达出世代淳朴农民的美好愿望。[史林漫谈]武丁中兴商王武丁,商朝第23个帝王(公元前1250—1191年在位),庙号高宗,中兴之主。武丁即位后,在傅说等贤臣的辅助下推行新政。政治上任人唯贤;军事上强化训练;经济上掠夺奴隶和财物,增加国家收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并组建了一支相对固定且庞大的军队。内政巩固之后,武丁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经过多年的战争,先后吞并了西北和南方的土方、西羌、工方、鬼方、虎方等81个敌国。建立了一个西起甘肃、东到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实际上奠定了秦始皇之前华夏族大体上的疆域。为了控制被征服的地区,武丁把自己的妻、子、功臣以及臣服的少数民族首领分封在外地,称之为侯或伯,开启了周代分封制的先河。武丁的内改外伐把殷商文化传播到了西北、长江流域。在其统治的59年间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是商朝最鼎盛的时期,史称“武丁中兴”。商朝建立之初迁都频繁(300年内迁了13次),盘庚迁殷第一次确立了长期的国都。武丁中兴则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