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堂课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田十六小李静本学期,淮师附小开展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观摩课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三位教师低中高不同年段的课。之后,聆听了教研室朱老师对三堂课的分析,收获颇多,尤其是她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对文本的语用价值点的把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一、挖掘文本语用价值,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任何一篇文章,我们学习它的目的都不是单一的,它的作用当然也不是单一的,它的教化作用,以一当十的典范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放大文本的语言价值,回到言语本身,它让我们重新确立言语和形式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解读文本,寻找文本的语用知识。比如《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中,教师在教学“花生花”时,抓住“一朵朵”这个词进而说说还有哪些这样的词,积累“一棵棵”“一片片”“一只只”……;抓“鲜艳”一词感受花生花颜色的美丽,拓展积累“鲜艳的红领巾”“鲜艳的国旗”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等扎扎实实抓好语言的训练。教师又通过多种方法识字,科学指导写字,多种层次的朗读训练,文本细读时对词语、对标点的关注等,培养学生读好每一句话,写好每一个字,努力寻找文本的训练点。试想,如果学生字不认识、不会写,词不懂意思,课文读不流畅,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变成了空架子、花架子。再如《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课件图片介绍农耕社会的落后,出示句段抓四个“没有”体会“落后”,从文中来又回到文中的语言环境中去,通过看图“简陋的交通工具”“那时的教室”,想象说话: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既让学生领悟了作者的语言特点,又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说话训练让这些语言深值于学生心中,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既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美,了解作品的人文性内涵,同时也极力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风格,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特点让学生不只关注于情感,也不只关注于文学。这样,教学的目标才能达到,这样的课堂才属于高效课堂。二、以工具性为载体,展现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内涵丰富,人们对其理解也有差异。我认为这里讲的人文性绝不是指脱离语言交际性的孤立存在,相反,它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层次的内蕴。从这个意义上说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语文天生就有一种人文的因素。扎扎实实抓好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熏陶的过程。比如《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句段朗读“这是什么花呀?”“花生可好吃啦!”,认识“?”和“!”这两个标点,猜测小松鼠此时心里会想什么,并指导读好小松鼠心里对花生的好奇和向往。从这两个标点入手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童真童趣。由此可见,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孤立的,剥离开的,而是相互渗透,和谐统一的。再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有一处独具匠心的设计。在学习“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段落时,让学生找出此段中把这些园内建筑连接在一起的词语并读一读。学生找到了“有……有……也有……”“不仅有……还有……有如……”通过抓连接词,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本段的表达方式,并一下子感受到了园内建筑的多和美。教师再让学生仔细品读“美”在哪里,抓住词语想象画面,结合课件图片感情朗读出令人震撼的“美”来。我们的课堂只有这样去推敲、咀嚼,这样的课才能扎根在言语本身,扎根在孩子心里。通过细细读,细细品味,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此外,教师在教学“毁灭”这一段时,引导学生想象“这72个小时里,烧掉了什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