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1引用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基本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的学习而言,自学不仅是指能看懂教材内容,还应包括:通过阅读,能计算问题,能做实验,解释现象和灵活应用于生活实际等。随着“终身教育原则”的深入人心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成为素质教育进入课堂的第一要素。一、提高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应试教育把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使整个教学活动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其结果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渐摆正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由重传授知识转向重培养能力,由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二、提高自学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成倍增长。据前苏联学者估计,在一个工程师和科学家一生所运用的知识总量当中,从幼儿园到研究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仅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还有调查材料表明,大学阶段只能得到一生工作需要的知识的百分之十左右,百分之九十的知识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获得。可见,单纯依靠学校的“一次教育”已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现今形势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也越来越凸现其重要性,那么如何来培养这种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初浅的看法一、引发兴趣,激发学生自学欲望。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与主体作用,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要善于采用各种手段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时,我们可以采用物理科学故事引入;有时结合课文内在联系承上启下,复习旧课来引入新课;有时则根据重点提出几个引发兴趣和探索的问题;或者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等等。例如:在上“物体浮沉条件”一节时,教师先可通过出示三个外形相同的乒乓球(分别注入适量的水),提问学生:把它们浸入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说一定上浮。这时,教师用怀疑口吻说:真的吗?请大家好好观察一下。于是教师在全班同学注意力高度集中下动手演示实验,结果出现一上浮,一悬浮,一下沉。这样,有的学生便感到很新奇,头脑中产生了许多号,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自学课文才能解答这一问题。由于学生带着求知欲渴望解决问题去自学,注意力集中,自学效果也提高了。二、授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许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内容多、杂、乱。也有学生认为物理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考试很难得高分。这些想法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和学习方法不当所造成的。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平时要养成深钻、多思、善问的良好惯。预习时带着问题去学,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懂的问题及时让教师讲解,课后重新回顾当天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就等于教会学生不光会吃饭还要会做饭一样。例如在讲电灯的串联和并联这个内容时,不光让学生要记住概念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连接电路,自己探究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之间又有着什么区别,教师还可联系实际提问学生你家的电是并联的还是串联的,检验学生平时的观察能力和课堂知识能否结合到一起。通过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阅读以及同学之间讨论再加上教师在难点问题的点拨,看似很难的知识,很快就被学生消化理解,达到很好的授课效果。三、自学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讨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因为,自学能力是其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