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2、关键字的理解及其包含的感情。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歌曲《长征》及长征相关战役资料教学过程:课前引导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长征》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长征》。2、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课文)朗读《长征》,并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指名读第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万”、“千”都是泛指,形容无数山,无数水,隐含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说明长征途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包括自然的险阻,还有军事上的激烈战斗。但红军战士却把这些看成平平常常的事)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只等闲)4、再指导朗读(第一句写出了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要求读出坚定的语气;第二句写了红军把困难看作平常的事,要求读出平淡的语气)过渡: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1)、朗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2、学生自主学习3、交流汇报结果“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读一读诗句,体会诗句的含义(板书:五岭乌蒙)(“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的意思。“逶迤”、“磅礴”写山大,突出红军远征的艰难;“细浪”、“泥丸”写山小,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精神。(不仅写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书:藐视困难乐观主义(出示课件:五岭山脉和乌蒙山)这是前面哪个词语的写照?板书:(千山)(3)、指导朗读(要求读平淡、读出红军藐视困难的语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学生读诗句,联系具体事例,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板书:金沙大渡)“金沙”、“大渡”是“万水”的写照(诗句中的一组反义词“暖”和“寒”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感情。“暖”字体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寒”字反映红军战士面对艰险环境和令人心寒的困难并不害怕,衬托出红军战士铮铮铁骨和勇猛顽强的精神,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2)、诗句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红军的神勇无比)(3)、指导朗读(第一句要读欢快的心情;第二句要读出低沉、体现沉痛悼念之情)4、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仅仅是山、水等自然条件的困难吗?还有哪些困难?(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敌机的轰炸)5、再读第二、三句诗,体会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板书:不畏艰险“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齐读第四句,体会长征即将胜利时人们的心情。(板书:岷山)(2)、a、“更喜”、“尽开颜”体现乐观主义精神,对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b、“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C、这两句是诗句的高潮。d、(出示课件:红军翻过岷山后的喜悦场面)(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喜悦的语气)四、指导朗读和背诵诗歌1、诗歌主要写了红军长征途中面对重重困难,不畏艰险,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板书:英勇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集体读、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3、学生试着背诵(集体背诵、生生互背)五、拓展延伸1、课件播放歌曲〈七律·长征〉要求专注地听、看,并仔细回味回味。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2、总结: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毛主席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前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再次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