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局体教结合工作意见(市)国家相关部门于上世纪**年代提出“体教结合”的方针,希望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标。近几年来,我市体育和教育战线积极探索体教结合路子,不断创新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种资源,围绕“结合什么”“怎么结合”两个基本问题,着重解决了“体”与“教”结合方面的几个关键点和难点,在体教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有力地促进了业余训练工作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施“体教结合”以来,我市业余训练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在**省运会上,我市体育代表团青少年部勇夺9枚金牌,金牌总数名列全省第9位,创造了历史最好的成绩。在其他各类省以上比赛中也成绩显著,如20**年**省第八届田径运动会上,我市获6金1银2铜及团体第五名的好成绩;20**年7月29日落幕的**省少年儿童短式网球锦标赛上,XX县区代表队一举夺得3金1铜;7月31日结束的“动感地带杯”**省青少年男子篮球锦标赛上,**代表队获团体第一、甲组第二、乙组第一的好成绩。这是近年来我市体育与教育部门走“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结出的成果。一、主要做法(一)思想有共识,工作有互信。“体”与“教”结合最关键最基础的是要达成共识,但长期以来的体教分离造成了“体”与“教”体制上、观念上的分离。为了真正实现创新与融合,纠正以往“重训练、轻教育”或“重学习、轻训练”的现象,体育和教育两个行政部门从领导到工作人员都进行了充分的接触沟通,认清了“体教结合”的必要性,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两个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在此基础上,本着“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享”的原则,建立了工作目标,制定了奖惩制度。体育与教育部门每年联合召开全市业余训练(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相互第1页共5页交流工作,理清工作思路,落实具体措施,使这项工作有人管有人干,为“体教结合”奠定了基础。(二)人才共育,优势互补。在现行的业余训练体制下,训练人才方面很难满足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要求。为此,我们利用各自的优势,采取两种形式来实现人才共育。首先,利用中小学良好的场地及丰富的人才资源,与市少体校体校的专业师资及设备相结合,在学校设立业余训练点,如市少体校在沈家门小学设立田径业余训练基地,这样既方便了运动员就近就便进行业余训练又提高了中小学业余训练水平;其次,采用市队校办的形式,在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如市网球队与短网队由沈家门小学负责组队训练,市羽毛球队依托舟嵊小学管理、训练,市乒乓球队在海山小学训练等,类似的训练点,县区更为普及。这样形成多个训练点,并在各个训练点间促成交流,促进了我市业余训练的开展。另外,近几年,市体育局着力探索建设基层业余训练网络新路子。我们的共识是:全市90%以上的场地设施在学校,100%的青少年体育人才集中在学校,重视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必须要走“体教结合”之路。因此,体育部门坚持以市少体校为龙头,动员学校与社会力量,以体育特色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等为抓手,逐步完善业训网络,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目前,全市体育特色学校和“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田径项目为重点,带动球类、游泳、武术等项目发展。精选体育苗子,建立体育人才网络是各校的共同做法。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力求做到选材与训练结合,选材与家访结合,选材与原学校结合,选材与“教纲”结合,选材与目标结合。教练员利用节假日以及在各乡镇中小学建立的信息网络想尽一切办法挖掘体育苗子。他们选材的途径有:1.每年从小学、初中的升学考试中选拔有特长的学生;2.在市、县(区)级运动会上发现、选拔;3.到农村学校考察、选拔;4.在本校学生中选拔。通过长期挂钩,层层推荐,专人负责,集体研究的办法,及时发现、选拔优秀体育苗子。(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市中小学生运动会是体育与教育部门的传统赛事,每年年初两个部门共同拟定计划,共第2页共5页同承担经费,体育部门落实赛事安排,教育部门落实运动队,做为综合性的运动会,主要由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