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四单元涉及课程:第19课三国鼎立第20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2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第23课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单元综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长期分裂的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通过与汉族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出现了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第二个高潮。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的开发,为中国历史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学习目标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作用;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人口南迁和江南开发的原因。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措施和意义,4.民族融合。阶段特征:政治:政权分立经济:江南地区的开发民族关系:北方民族大融合对外关系:海外贸易的发展文化:科技进步,艺术大放异彩承上启下知识结构政权分立政权分立民族的融合民族的融合人口的南迁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魏晋南北朝的科技、艺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艺术宋宋齐齐梁梁陈陈知识结构政权的分立三国三国魏魏两晋两晋西晋西晋十六国十六国东晋东晋南北朝南北朝北朝北朝南朝南朝北魏北魏东魏东魏西魏西魏北齐北齐北周北周蜀蜀吴吴知识结构北方民族大融合原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汉族杂居相处,相互交往。北方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北魏孝文帝改革成为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峰。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内容: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通汉婚、采汉制、用汉礼1、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2、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3、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统治;4、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知识结构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北方人口南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表现农业:兴修水利、开垦荒田、推广牛耕和施肥、采用兼种。手工业:(织锦、制瓷、灌钢法和造纸。)商业:建康是最繁荣的都市,番禺成为海外贸易中心。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东晋南朝时期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影响:时间:类别人物朝代称谓著作或成就地位数学农学地理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承上启下的南北朝文化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王羲之劳动人民顾恺之东晋南朝农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书法家、“”书圣地理学家《齐民要术》画家、“”三绝北朝北魏北朝东晋圆周率《缀术》《兰亭集序》《水经注》《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祖率)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它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特点:“”天下第一行书擅长画人物画特点:特点:原因:最高的艺术成就重、难点剖析“民族融合”概念的理解对“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关系”的认识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认识比较三次战役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它是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民族融合的含义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主要有:(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6)和亲促进民族融合。返回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始终是古代历史发展中的两股进步潮流,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1)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春秋战国时期: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和频繁的战争,民族逐步融合,这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