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食品卫生基础第一节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品污染(FoodContamination)是指食品被外来的、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所污染。食品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由于人的生产或生活活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介质,即水体、大气、土壤等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状况的污染,各种有害污染物被动物或植物吸收、富集、转移,造成食物或食品的污染;另一是食物在生产、种植、包装、运输、储存、销售和加工烹调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质,食物污染可分为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污染三类。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昆虫滇池。其中以微生物污染范围最广、危害也最大,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寄生虫和虫卵主要有囊虫、蛔虫、绦虫、中化支睾吸虫等。昆虫污染主要有甲虫类、螨类、谷蛾、蝇、蛆等。有害昆虫主要是损坏食品质量,使食品感官性状恶化,降低食品营养价值。化学性污染种类繁多,来源复杂,主要是食品受到各种有害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物的污染。如农药使用不当、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不合理排放、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质量低劣或使用不当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都可造成有害物质污染食品。物理性污染包括食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发生的杂物污染,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生产,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排放,核爆炸、核废物的污染。一、生物性污染及其防治1、食品腐败变质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或化学反应的作用而引起食品成分和感官性状的改变,并失去食用价值的一种变化。(1)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1)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动植物食品本身含有各种酶类。在适宜温度下酶类活动增强,使食品发生各种改变,如新鲜的肉和鱼的后熟,粮食、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这些作用可引起食品组成成分分解,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2)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紫外线和氧等。合适的环境温度可加速食品内的化学反应过程,且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水分含量高的食品易于腐败变质。紫外线和空气中的氧均有加速食品组成成分氧化分解作用,特别是对油脂作用尤为显著。3)微生物的作用。在食品腐败变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微生物。除一般食品细菌外尚包括酵母与霉菌,但在一般情况下细菌常比酵母占优势。微生物本身具有能分解食品中特定成分的酶的能力,一种是细胞外酶,可将食物中的多糖、蛋白质水解为简单的物质:另一种是细胞内酶,能分解细胞内的简单物质,其产物能使食品具有不良的气味和味道。(2)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与鉴定指标食品腐败变质实质上是食品中成分的分解过程,其程度常因食品种类、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其他条件的影响而异。1)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肉、鱼、禽、蛋和大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主要是以蛋白质分解为其腐败变质的特性。蛋白质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再通过脱羧基、脱氨基、脱硫作用,形成多种腐败产物。在细菌脱羧酶的作用下,组氨酸、酪氨酸、赖氨酸、鸟氨酸脱羧分别生成组胺、酷胺、尸胺和腐胺,后两者均具有恶臭。在细菌脱氨基酶的作用下氨基酸脱去氨基而生成氨;脱下的氨基与甲基构成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色氨酸可同时脱羧、脱氨基形成吲哚及甲基吲哚,均具有粪臭。含硫氨基酸在脱硫酶的作用下脱硫产生恶臭的硫化氢。氨与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均具有挥发性和碱性,因此称为挥发性碱基总氮(TotalVolatileBasicNitrogen,TVBN),所谓挥发性碱基总氮是指食品水浸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据研究,挥发性碱基总氮与食品腐败变质程度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此项指标也适用于大豆制品的腐败鉴定。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一般是从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由于蛋白质分解,食品的硬度和弹性下降,组织失去原有的坚韧度,以致各种食品产生外形和结构的特有变化或发生颜色异常,蛋白质分解产物所特有的气味更明显。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鉴定,目前仍以感官指标最为敏感可靠,特别是通过嗅觉可以判定食品是否有极轻微的腐败变质。人的嗅觉刺激阈,在空气中的浓度(mol/L):氨为2.14×10-8、三甲胺5.01×10-9、硫化氢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