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伴我一路前行环山路小学张辉小时侯,因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少有机会读书。偶尔,爸爸带回来一本小画册,我和哥哥便争着看。而且不是只看一遍就完了,往往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记熟了为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鸡毛信》,海娃把鸡毛信塞在羊屁股下面,我当时心想他怎么那么聪明呢。后来海娃把鸡毛信弄丢了,我心里可真替他着急。那年月好像也没什么别的书,就是这些小画册填补了我们的童年时光。渐渐的,长大了上学读书了。课本就那么几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发下来不几天就全翻完了。没事的时候就缠着哥哥借书看,不知道为什么哥哥总有办法弄到书。那时,爸爸也订了一本杂志题目是《收获》。妈妈忙完了闲下来的时候也会捧着看,我偷偷看过一回,字很小厚厚的,我不感兴趣。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我才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后来,我考进了师范学校。那时侯,学校规定每学期有一个周的劳动实习课。没想到第一个学期,我被分到学校图书馆。平时我们学习整理图书,并按照管理员老师的要求分类,还要修补那些残破的书籍。记得,我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看到那么多自己喜欢的书摆放在面前的时候,我的心莫名其妙的怦怦直跳。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几乎一夜没睡。整整一个周,我沉浸在兴奋与幸福之中。每次走进图书馆,做好我该做的事之后,我就会静静的坐在一个角落里看书。我陶醉其中,乐不思蜀。可一个周过得飞快,眨眼间,劳动周结束了。在短短一个周内,我读了《罪与罚》、《巴黎圣母院》、《简爱》、《复活》。我认识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雨果、夏洛蒂、托尔斯泰。也许因为贪多嚼不烂,所以有些东西读的似懂非懂。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真的很可笑。这些名著哪一本也够让我啃半年的了,而我囫囵吞枣一个周读完却食而不知其味。从那以后,我就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每天上完课,我就会信步走进图书馆或阅览室。就在那时候,我读了些书,如《悲惨世界》、第1页共3页《阴谋与爱情》、《红与黑》、《伪君子》、《茶花女》、《红楼梦》、《围城》等。后来,走上了工作岗位,渐渐的,我的生活被俗情琐事牵绊。每天除了上课下课备课批改,就是翻看那几本教材参考书,读书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可是,不读书的日子是多么枯燥单调,没有书香浸润的心田几近干涸。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节奏也不紧不慢。当女儿呱呱落地之后,我猛然惊醒。我拿什么去哺育女儿,学校里学的那点知识几乎消耗得所剩无几,这样下去我拿什么去教导学生。我再次拿起书本,这时的我历经生活的磨练,不再冲动莽撞。我开始精心挑选图书了。现在我的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家长,怎样培养教育孩子是我的首选。走进新华书店,我挑选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赏识你的孩子》等书。看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之后,我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读了周宏的《赏识你的孩子》,我的心震颤了。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想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成才。关键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去引导孩子,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人。读过这些书,真的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在对女儿的培养还是对学生的教育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给了我前进的方向,指引我走出教育的迷途。再次读书让我尝到了甜头,一时间,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朱永新、李镇西等一些教育家和名师成为我最亲密的朋友。我在《爱心与教育》里与李镇西老师“交谈”,李老师对学生倾洒的拳拳爱心让我明白“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我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与苏霍姆林斯基“交谈”,那生动的实际事例,那精辟的理论分析,使我若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让我明白,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值得用毕生心血经营的大事业;我在《我的教育理想》里与朱永新教授“交谈”,他对理想教师的论述让我心潮澎湃,深情向往:“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第2页共3页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因为女儿,我除了广泛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