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2017年教育部重新制定了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新课标新增了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更加重视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引领,培养学生具备一个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素养。通过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师生互动模式,通过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情境教学法与新课标精神相契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因此,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如何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是情境教学法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二)研究意义通过对情境教学法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形成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认识,包括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实施途径等,有利于探索情境教学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意义,发现情境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优势及不足,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理论。情境教学的研究与完善,对于教师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完成教学思想与新课标理念的衔接,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对于学生而言,有利于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境教学的研究,有利于发挥该教学方法在转变传统的结论式教学思维、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教学活动向培养创新型、实干型人才方向发展。积极探究该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转变教学思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情境教学法作为联系学生、教师这两大群体的纽带,在解决教与学矛盾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情境教学法是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1930年代到1960年代发展形成的。关于情境教学的研究,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提出过的“产婆术”,过程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等步骤,通过给学生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由内而外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得到新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表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获得。”可见,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主要分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三种教育保持平衡,教育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并且他尤其重视自然的教育,其他两种教育要配合自然教育。在自然情境中,教师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在适当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答案。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欲望一直是积极主动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满足学生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从生活中获得感悟,强调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应将教材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教学的镜头转向学生所处现实。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中列举了众多实际生活案例,主张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创立直接经验的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0世纪中叶,著名学者格奥尔基·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法”,极大地推动了情境教学法研究发展。暗示教学法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来创设诱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地营造舒适、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该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充分展示了其有效性。1989年,布朗、科林斯等人发表的《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他们认为,“学习和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