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设计2课前透视:《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和目的。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信息资料1.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播放录音故事)(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2.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你能猜到谜底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板题)二、自读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平舌音;“稼”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三、识字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2.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生字和词语。(参见“我会读”)。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纠正。四、写字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3.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五、谈话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已经学到了什么或会干什么,接下来你们想做些什么呀?(学生自己说想干什么,学生可能说出以下的活动意向。)1.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给生字找朋友。2.和伙伴一起合作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3.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朗读。小组合作。等等其他方法也可以。六、汇报学生根据自主的学习活动,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感受。第二课时一、导入1.用自己喜欢的记生字词。听写生字词,然后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巩固识字。同桌检查写字情况。2.指读课文,师生评议。二、启思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会不断变化的。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水除了变化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呀?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些问题弄懂呢?2.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交流方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组读书,边读边记”、“画表格填写”、“故事表演”、“绘画表现”等方法。)三、探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组学习情况,因材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地运用自主选择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习质量。四、展示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情况。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问题(1)水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过程。(2)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第3自然节)(3)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2.教师可利用课件或录像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和理解。组织评价各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注重对学生合作情况,创新方法及学习态度的评价。五、谈话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与危害?六、演读1.引导学生结合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