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承授受学习心得与体会文交忘年、师承授受,大医诲人润物无声授真谛、衣钵薪传,巨匠饰物凿玉有方陶国水2005年6月28日至30日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在xx召开,广大中医药学家聚首xx,传经授学,振奋人心……老中医药专家们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积淀了丰富而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主张,他们“身怀绝活”,继承和发扬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丰富中医各家学说多有裨益,意义重大;同时,老专家的治学方法、治学经历以及对学术的执著与求真的精神,对后学多有启迪……师生龄差逾甲子本草为介乐忘年集腋成裘水穿石橘井云霞耀桑梓在中医界尤其是中医本草界,谈到xx医学院xx医院尚xx教授可以说是无人不晓的传奇人物。现年90岁高龄的尚xx教授乃我国著名本草文献学家,1991年被评定为对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为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认的全国第一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学工作指导老师。尚公60余年来,专攻本草,矢志不移,捞经药海,索隐勾沉,先后研究、辑复、校点了如,《名医别录》、《吴普本草》、《海药本草》、《本草经集注》、《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本草拾遗》、《大观本草》、《证类本草》、《食疗本草》、等本草文献著作多部;特别是对《唐·新修本草》的辑复成功,使得1300多年前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复见原貌,被誉为“本草研究的一大贡献”。最早认识尚老,是在医学杂志和报纸上看到有关老先生传奇经历的介绍,那时我才二十刚出头,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我们是通过信函交往进而逐渐加深认识的。先生在看完我给他写的信件后,在视力严重下降的情况下,给我回了满满几页纸,第1页共9页并且在首页眉批上写到“你的旧学根基很深,现在一般的年轻人很少能有你这样的文笔了”看到先生工整的小楷字,我感动万分;作为我国本草文献研究界的泰山北斗,老先生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鞭策与鼓励。自那以后我们便每月一封信,寒来暑往,不经意间,我的书柜里已经堆了厚厚一大叠先生的回信。这里面有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与呵护;有老师对学生手把手的指点与谆谆教诲;有学界泰斗对后学的鼓励与期望。先生主张,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甚为重要。刚开始,我的信笺字里行间流露的还多有客套与敬畏,不敢发表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和思考,尚老觉得这样不利于我们在学术上的更深层次的交流,于是尚老在我们的书信中说:“首先我们是最好的学术朋友,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除在本草文献上起步早花的时间与精力比你稍多些而外,其他并不比你高明多少;在医古文上,你的根基很深,我是不及你了”。这种年龄跨度和学术成就上的压差,随着交往深笃,结为忘年之后,逐渐淡化。我开始谈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许多都得到了尚老的肯定与支持。最近以来,我发现先生的笔迹已经很吃力和费劲了,我再也不忍心在让先生回信了,但先生每每以“来而不往,非礼也”加以回驳,令我无言。记得在2004年5月份我回芜湖老家,专门到xx医学院附属xx医院先生家中拜访,先生见我登门拜访甚为激动,一见面就说“我都等你一个多月了,我还以为你不来了,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因为许多东西我想和你当面说”(缘由我在信笺里5字写的不太清楚,老人家误认为是3月去芜湖,这也算我们交往中的一个小插曲),当时先生仍在修改书稿,进门时看到先生手里还抓着资料。当我到传达室问先生家时,传达室大叔的一句话,深深的烙在我的心里,他说“尚老家很好找,就是那个窗户最破的一家”,我心一阵酸楚。虽然,来以前已经有心理准备了,但我仍觉得心里面很不是滋味,先生家住的约莫50平米的简陋的不能在简陋的房屋了,家里除了一台老式旧电视,其他的家用电器几乎没有。家里四周墙面下堆满了书稿和资料。先生年届九第2页共9页十,“老骥不伏枥,志在本草学”,生活简朴,仍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忙于做学问,忙于著述;因为不会使用计算机,先生依旧凭借用最传统的作学问方式,仅仅靠手工作业。几十年来,手工摘录卡片上万张,构建了中国本草文献的资料库雏形。尚老拉着我的手谈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