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河南中都皮肤病医院陈洲穴位注射疗法的定义穴位注射疗法的定义又称水针疗法,是在穴又称水针疗法,是在穴位或相应部位进行药物注射,将位或相应部位进行药物注射,将针刺、药理、穴位特性综合运用,针刺、药理、穴位特性综合运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历史回顾历史回顾穴位注射大约产生于穴位注射大约产生于5050年代,是年代,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腧穴以治疗疾病的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不同于西医的静脉和肌肉注一种方法,它不同于西医的静脉和肌肉注射给药途径,而是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途径,而是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增强,提示射给药,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增强,提示穴注的药效是针、药、穴三者的协调作用。穴注的药效是针、药、穴三者的协调作用。由于它简单易行、见效迅速、有效率高,由于它简单易行、见效迅速、有效率高,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种疾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种疾病中。病中。中医学经络的作用中医学经络的作用1.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联系内外,网络全身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又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地联系起来。2.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灵枢作用。《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宗气,其次为出自“脐下、肾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宗气,其次为出自“脐下、肾间”的原气。此外,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间”的原气。此外,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等功能。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3.3.抗御病邪,反应症候抗御病邪,反应症候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如果经络的阳气(包括卫气、原气)不足,就会如果经络的阳气(包括卫气、原气)不足,就会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冷等症状,此即“阳虚则出现局部发凉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