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性格;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渲染气氛(多媒体播放《枉凝眉》)二、精读细品,探究主旨(一)宝黛初会,心有灵犀一点通1.浏览课文,看看描写宝黛初会的文字主要集中在哪两个段落?明确:13、14段2.宝黛初会时有个眼神的交会,在这短暂的对视中,两人各有什么表现呢?(学生单个读)明确: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3.也就是说两个人的感觉是相同的,都有似曾相识之感,用李商隐的诗来说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的感觉,表现在二人身上却又截然不同,黛玉是“惊”,宝玉是“笑”,现在老师改一改(投影):黛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宝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样改,行吗?为什么?明确:首先是身份和地位不同,一个是投奔外家,将要寄人篱下外孙女,一个是贾母的心肝宝贝,担负着贾府继承人角色,地位无人能及的嫡亲孙子;而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也决定了两人说话方式的不同,一个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说话随意,无所顾忌。胭脂斋评点:“一存于中,一发乎外”。(投影)(二)超越世俗,情人眼里出西施;1.这一惊一笑,两人的性格、身份、地位凸显。而这一对视,也如电光石火般震撼了两人的心灵。那么,在宝玉眼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妹妹?(推荐一位学生读黛玉的肖像描写)2.从这段描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黛玉?“罥烟眉”——脱俗之美;“含情目”——多情;“胎生两靥之愁”——多愁;“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多病;“心较比干多一窍”——多才。2.别人眼中的黛玉,又有什么特点呢?找出文中另外能体现黛玉相貌的语句,看看和宝玉眼中的黛玉有何不同?众人——“便知她有不足之症”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众人观黛玉,大多关心她的身体状况;王熙凤夸黛玉,是为了讨好贾母。这些,都不足以全面了解黛玉,黛玉之美,只能在宝玉这一知己严重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现。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独具匠心。胭脂斋评点:“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3.宝玉眼中的黛玉,竟无任何服饰描写,是作者疏忽,还是宝玉马虎?黛玉之美,不止美在外表,更美在其精神气质,美在她的灵秀气,孤傲气。胭脂斋评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齐读品味)4.宝黛初会,林妹妹在宝哥哥心中留下了绝美的印象。那么,黛玉眼中的宝玉又是什么样的?(找一位学生读)英俊,多情。5.可是黛玉此前可不是这样认为的,在她眼里,宝玉是“不知怎生个惫懒任务”,黛玉为何会有这种印象?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疯疯傻傻”;黛玉母亲——“顽劣异常”“极恶读书”;《西江月》词——“于国于家无望”“古今不肖无双”6.同样一个人,怎么在黛玉和众人眼中有着如此大的不同呢?评价标准不一样。众人——世俗的评价:科举及第,光宗耀祖“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第几回在鄙弃功名利禄这一点上,宝黛二人产生了共鸣。(四)意外摔玉,除却巫山不是云;1.如此纯美的感情,能为世俗社会所容吗?此时,宝玉做了一件让大家都意想不到的事他干什么了?(观看视频)摔玉2.宝玉为什么会摔玉?王蒙点评:“宝玉在贾府,不曾见谁就问谁有玉没有,他不曾为宝钗摔,不曾为湘云摔;不曾为其他姐妹摔,今儿就为你林妹妹而摔。作为读者,你会不为之心动?”3.摔玉的结果如何?失败!宝黛所构建的纯情世界,怎么敌得过污浊的现实世界对他的束缚?正如《枉凝眉》中所唱,“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宝黛的爱情悲剧终将无法避免。这两种思想的冲突,在宝黛初会时表现得还不够明显,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宝黛爱情的逐渐成熟,这种冲突也就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