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是指党的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范围内面向社会,采取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选拔领导干部的一种方式,它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在我县推行以来,以其能真正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打破了传统的比较僵化、封闭和落后的干部人事选拔任用体制,因而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呈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公开选拔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通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推荐三种推荐方式,尤其是群众推荐和个人推荐方式的运用,给了平时组织不掌握或不完全掌握的优秀人才以脱颖而出的机会。公开选拔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几年来,XX县区通过5批次的的公开选拔,共有31名优秀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从工作实践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能胜任本职工作,而且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骨干力量,走上了主要领导岗位。公开选拔改善了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通过公开选拔,改善了各级班子的年龄结构,使班子年龄结构更有梯次;公开选拔上来的干部,知识层次均相对较高,改善了班子的知识结构。公开选拔防止和克服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通过公开选拔,使广大干部看到了凭真本事、依靠自己能力在业绩上有所作为的机会,激发了广大干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一项新生事物,在运作过程中需要在制度、机制、运作程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一是合理设置选拔职位。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应根据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形势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确定适用单位和设置职位。职位的确定和设置,除涉及国家重要机密和国家安全等少数党政要害部门对领导干部有特殊条件要求的职位不宜采取公开选拔方式以外,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确定适合的比例进行公开选拔。公开选拔既可以选拔现职第1页共4页领导干部,也可以选拔近期可用后备干部和远期储备后备干部。在公开选拔的职位设置上,要提高公开选拔的针对性、计划性和连续性。同时科学规定报考人员条件。学历方面,应以职位的要求而定,一般报考科级领导职位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方面,可作两种选择:一是从拓宽选拔渠道、促进竞争角度出发,年龄可以适当放开,凡符合正常选拔任用条件的干部均可报考,以能任满1—2届为年龄上限。二是从现行较通行的做法出发,报考科级领导职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少数有特殊要求的领导职位,年龄要求可适当放宽。任职时间方面,由下一级正职报考上一级副职、由同一级副职报考同一级正职可不受任职时间的限制;由下一级副职报考上一级副职、由下一级正职报考上一级正职应在下级相应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政治面貌方面,注意党内干部和党外干部选拔比例,做到统筹兼顾、平衡发展。二是完善公开选拔的考试、考察方法。首先要科学确定考试方式。目前来看,笔试和面试是成功的考试方式,值得普遍采用。其次要科学设定考试目标和考试内容。考试目标应设定为:应试者应具备所考职位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突出对职位所需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组织领导能力的考察。根据这些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一般设定为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三要严格科学地组织考察。对应试干部的考察,主要内容是干部的“德、能、勤、绩”,要据此制定出具体的考察内容和标准,在考察的方法上,应坚持科学、实用、简便、易操作的原则,通过群众测评、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入围的考察对象进行考察,全面、真实、客观地做出评价。三是规范公开选拔工作的程序。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程序,一般应包括公布选拔职位及报名条件、公开推荐报名与资格审查、统一笔试、择优面试、组织考察、票决产生、试用上岗、正式任用。XX县区在公开选拔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句话:“公开平等,三荐二考一决”。“公开”即报考职位公开,在选拔前面向社会公开所选职位、条件、选拔方式;考试过程公开,笔试之后的面试,全程录像,允许社会各界人士旁听;在选拔后公开考试成绩、公开选拔结第2页共4页果。“平等”即在报考条件面前人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