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28思考探究:作者笔下的荷花美在何处?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种花,她亭亭净植、冒着暑热开放、出淤泥而不染。这种花是——荷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品格与追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将荷花的美写到了令人心醉的极致,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笔下的“季荷”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他为什么对“季荷”情有独钟?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清塘荷韵》的世界。思考探究:作者笔下的荷花美在何处?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2、赏读描写荷的语句,品味荷之韵;理解作者领悟到的生活哲理。3、领悟文中抒发的爱自然爱生活爱人生的情感,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作者简介:我能说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临清县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他精通12国语言,是著名的印度文学翻译家。博通古今·学贯中西思考探究:作者笔下的荷花美在何处?作者资料: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称:“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思考探究:作者笔下的荷花美在何处?朗读课文,理清线索:我能读1、文章的线索:想荷——种荷——盼荷——赞荷——命荷——赏荷——悟荷——祝荷2、请在4-6节中圈划出作者描写荷花成长的句子以及自己心理变化的句子。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什么也没有仍然什么也没有细弱单薄、可怜兮兮的五六个叶片出现一大片绿叶,并迅速扩张,遮蔽了半个池塘希望—事与愿违(失望)翘盼—灰心(灰心)盼星星盼月亮—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仍灰心)迟迟疑疑———疑云一扫而空——狂喜1作者在第四年是怎样描写荷花的生长?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十几天的功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思考探究:作者笔下的荷花美在何处?3、你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任选一句从修辞、描写景物、抒情等角度简要赏析。例如:1、第8段中“荷花接踵而至……似乎睥睨一切”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荷花的红艳风姿和长势旺盛,流露出作者了对其顽强生命力的赞颂之情。2、第9、10两段,月夜荷塘的宁静之美,小波斯猫落水动态之美。动静结合,映衬了月夜荷塘的宁静和热闹之美。作者喜爱、沉醉在这荷塘的静谧之美中。思考探究:作者笔下的荷花美在何处?小组合作,探究主旨:我能讲1、季羡林先生笔下的荷花美在哪些方面呢?他为什么对“季荷”情有独钟?请结合具体语句和下列资料说一说。资料链接:季老研究佛学梵文较有造诣,他的研究与印度文化、佛教有着密切关系。佛教自西汉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荷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莲花(即荷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加上季老又是一个道家思想较浓厚的一个人,他追求清静无忧,荷花正像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居者一样,正符合季老的追求。资料链接: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死了”,“还是活下去吧”。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