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模板2013年7月5日课题名称《穷人》任课教师白美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比较准确地理解桑娜和渔夫的心情,评价这两个人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从渔夫和桑娜夫妇的思想和言行中感受穷人的美好心灵。教学难点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教学方式主要教法: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学生学法: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媒体使用穷人生活(贫穷)忐忑不安品质(不穷)教材分析《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根据标准我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对于课文所要赞扬的人物品质他们能有所感悟,但难免流于浅表。通过环境、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前也有所接触,但要他们灵活运用这种写法,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我想以本篇课文的学习作为学生练笔的契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课堂教学过程时间教学阶段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依据3一、导入提出问题、激趣迁移。1、5+2=?,这道题在数学里的答案是唯一的,但在语文里的答案或许是多种多样的。(板书课题)继续学习课文探究这道题的另一种答案。回答老师问题,并由问题,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学习课文时,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便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来学习课文。11二、入境:1、描述桑娜抱回孩子的经过。2、多层次理解“忐忑不安”。1、浏览课文,找出体现桑娜回家后的心情词语——忐忑不安。1、浏览课文第二部分。找出关键词:忐忑不安。从渔夫和桑娜夫妇的思想和言行中初识穷人的美好心灵。2、自由读9——11自然段,边读边想: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忐忑不安的想了些什么?3、再读9——11自然段,看看你又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桑娜的忐忑不安?4、你还从哪里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为什么?5、指导朗读。师生合2、自由读9——11自然段。思考汇报交流。3、再读9——11自然段。发现神态、动作等描写也体现出桑娜的忐忑不安。4、体会桑娜心情的抓住关键词“忐忑不安”,从三个层面理解:①从表达方式层面感悟“忐忑不安”②.从重点词层面理解“忐忑不安”③.从标点符号层面理解“忐忑不安。从而体会了桑娜此时此刻复杂2课堂教学过程时间教学阶段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依据作朗读9——11自然段。句子。5、感情朗读,体会情感。的心情。10三、入情:解读桑娜的心理活动。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2.师小结。3.填空:(1).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2).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3).宁可(),也要()。1.读课文的第二节,体会桑娜家庭生活的贫困。2.想象练说。填空形式的发散思维训练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10四、入理:走进渔夫的内心世界。1、放课文录音(第三部分)。2、轻声读24节,把“熬”换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你从“熬”中感受到渔夫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其实渔夫在做这个决定时也曾想到了很多,他也是经过反复琢1、听录音发现渔夫是怎样看待收养两个孩子的。2轻声读24节,换词练习。3.学生想象未来生活画面。写片段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既理解了渔夫的心里想法,体会了渔夫的品质,又培养了学生的3课堂教学过程时间教学阶段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依据磨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