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劝学》教学设计《劝学》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老师,通常须要打算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学设计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保藏。《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第1页共196页一、学问与实力1、了解作者及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驾驭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殊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娴熟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第2页共196页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教学重点1、驾驭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殊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第3页共196页明代的杨慎在其诗《临江仙》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的英雄人物,吕蒙就是其中之一,吕蒙虽然骁勇善战,但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他的主上孙权曾屡次劝他读书。经过多次的劝告,吕蒙不再是“吴下阿蒙”,让人“刮目相待”。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板书:孙权劝学)。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第4页共196页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名为《通志》,宋神宗以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供应政治借鉴。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1、读一读(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留意人物对话的语气。(2)听读:听录音,留意字音、停顿、节奏,留意人物对话的第5页共196页语气。留意: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yé,通“耶”)!即更(读gēng,重新的意思)刮目相待。(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依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探讨。(4)释疑:沟通探讨不理解的字词或语句,老师点拨。留意:古今异义词、成语。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第6页共196页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5)故事复述。2、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细致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第7页共196页来谈。(1)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语气坚决坚决,神态慎重肃穆,既严格要求,又充溢关切、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怪、愤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切、爱惜。)(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烈,语气殷切。)第8页共196页(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非常惊异,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兴奋,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进步后感到很骄傲、自得。)四、角色扮演,体验反思1、仿照表演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留意仿照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2、体验反思第9页共196页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孙权:劝别人要讲究方法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吕蒙: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五、总结从本文中,我们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