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寻求写作方法、规律-------对读写结合的思考钱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是前人在读写结合方面的经验之谈。我觉得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认真摸索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指导学生读书与指导学生的习作有机结合气来,读中探写,写中求读,读、说、写融为一体,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很多时候小孩子读书就象是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有的学生抬头随口唱,有的闭上眼睛信口读,弄得口干舌燥,还是没有从书中受益。其实,造成这种情况,并不能埋怨孩子,主要还是做老师的没有给学生以正确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两遍、三遍、四遍的读书任务,至于每一次读书想要得到什么他们十分的茫然。针对这一现象,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意识到读的重要性,意识到学生的读书能力和习作能力的联系性。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细致地引导学生从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开竹笋一样,层层进取。读一次有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在读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的逐步把学生引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思路,在读中明白意义,探索写作脉络,积极吸收别人的长处。读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我觉得在教学一篇课文的过程中都的顺序这样安排是比较合理的:1、初读。也可以称为试读。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和字词典,扫除文中的阅读障碍。2、通读。即学生在扫除阅读障碍后,要求学生将课文连贯地、完整地从课题到结尾进行通读,注意文章写的是哪一方面内容的,对于文章在头脑里留下轮廓,有粗略的了解。3、细读。就是学生对课文逐句、逐段认真仔细的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找出关键性的句子、词语,在老师的点拨、引导,同学们的讨论参与中能弄清课文讲的是什么道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精读。学生通过试读、精读、细读,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了文中的情感,这是不够的,还应该指导学生精读。精读可以和细读伴随进行,也可以再学完了文章之后抽出专门的时间去指导学生。看看文章的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的,运用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这些,作者没有用文字写出来,要细细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两个方面联系起来思索、琢磨。指导学生的读书不能平均用力,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并把读的重心向后移,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一、二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推敲作者一个词语用法的巧妙。在中年级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如何去谋篇布局。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通读课文,从而了解作者是从桂林的山和水两方面来介绍桂林山水,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作者使用的语言文字真切的感悟到桂林山水的美。作者把桂林山水写的这么美,是因为他对桂林山水,对祖国深深地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去安排材料的,如何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围绕中心展开写作的。作者在文章的开始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佳天下,再分别介绍了桂林的山和水,在详细介绍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使语言更加生动、具体,中心句的使用使段落中的重点十分突出明了。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再次用总的概括性的语言对桂林山水进行了赞美,也集中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反复回味精读课文,深思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了思路,学到了写作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能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学到的习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册教材,本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无论是写校园中的美景,还是写他们熟悉的小花园,都能用上课本中的写作方法,比如“总――分――总”结构形式的使用,围绕中心句来写一个意思,比喻句的使用让他们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前几天听河南省的优质课比赛,教师们绘声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