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医学研究2010年6月第8卷第12期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护理园勉j一--...||g一曩.≯毒。.一。j誊_。叠--_8。。。。t善放射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2O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张红岩新沂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江苏新沂221400)【摘要】目的通过加强对介入性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术后恢复快,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介入溶栓治疗;正确、及时的临床护理;健康有效的心理疏导;并发症的及时观察与处理;安全、有效的出院指导。结果本组2O例患者经治疗14d后症状完全消失l3人,4例症状明显好转,但还需继续治疗,3例下腔静脉需长期放置滤器,行走时间久,患肢仍有不同程度胀感,无一例发生出血、肺、心、脑栓塞或其它意外。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术,操作方便,技术成功率高,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术后患者,正确、及时的临床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关键词】介入;下肢深静脉血栓;I临床观察与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某些冈素作用下凝固后形成血块堵住血管使血流不畅,在下肢深静脉形成的血栓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可有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皮肤光亮,患肢沉重不适,站立行走时加重。其形成的三大冈素主要包括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管壁损伤,且好发于下肢。下肢DVT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以发生肺栓塞(PE)而致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腔内滤器置人加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一种新的微创的介人性诊疗技术。其疗效可靠,简便易行,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早期恢复快,总有效率达95%以上。因此,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所在科自2007年1月一2009年4月对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在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基础上施以精心的专科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l7—77岁。左下肢发病18例,右下肢发病2例。其中放滤器溶栓l2例(后6例取卅滤器),未放滤器单以药物治疗8例。外科手术创伤10例,高龄孕妇女2例,产后1例,长期卧床制动3例,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4例。1.2主要临床症状患肢胀痛或剧痛,股j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患肢广泛性肿胀,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m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瘀血性皮炎、瘀血性溃疡等。B超显示股静脉和(或)静脉内径增宽,血流信号显示不明显。静脉造影:静脉充盈缺损,全下肢(或节段)深静脉阻塞或狭窄;静脉再通,呈扩张状,管壁毛糙,管腔不规则狭窄,瓣膜阴影消失,侧支循环形成,呈扩张扭曲状。1.3治疗方法采取介入溶栓治疗,该方法是存局麻下经右侧股静脉切口或右侧颈静脉切口在DSA显像下送人导丝导管。如从股静脉插管是逆血管瓣膜的,当导管遇阻力时要轻轻回旋导管慢慢插入使之顺利通过静脉瓣膜,当送到阻塞部位,造影示病变血管阻塞的程度和范围,考虑是否需要治疗,如需溶栓治疗时必须先放滤器,一般滤器放在左侧肾静脉开口下方,再注入溶栓药一】26~物,目的是预防溶栓时大量血栓脱落,造成肺梗塞。对血栓面积较大的,一次溶栓达不到彻底效果,这时需要保留导管6—8h,一次向管腔内注射溶栓药物(尿激酶),每天总量80~100万U,直到下次造影示栓子消失,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取出滤器,拔出导管。个别特异质患者需长期留置滤器。2结果本组20例患者经治疗14d后l3例症状完全消失;4例症状明显好转,但还需继续治疗;3例下腔静脉需长期放置滤器,行走时间久,患肢仍有不同程度胀感。无一例发生出血、肺、心、脑栓塞或其他意外。3护理措施3.1一般护理3.1.1病房环境要安静、舒适、整洁,保持适宜的湿温度,以利于静脉回流。注意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3.1.2急性期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每天早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