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技术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是医疗护理工作中重要任务,在抢救过程中需要争分夺秒。因此,必须在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并且需要常备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在遇有急危重病人时,当机立断、全力以赴,积极进行抢救,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心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如果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存活率可达50%,超过10分钟,生存渺茫。复苏越早,成功率越高。心肺复苏是指心跳和(或)呼吸骤停者在开放气道下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将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其主要目标是对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养,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的时间。包括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C)、开放气道(airwayA)、人工呼吸(breathingB)三个步骤。(一)心脏骤停的原因许多原因可以引起心脏骤停,常见原因可以分为两类:1、心源性心脏骤停:由心脏本身病变引起的。如心肌梗塞、病毒性心肌炎、传导阻滞等。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非心源性原因可以分为:(1)、呼吸停止(2)、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3)、药物中毒或过敏(4)、电击、雷击或溺水(5)、麻醉和手术意外(6)、其他:某些诊断性操作如冠脉造影、心导管检查。不论原因如何,最终通过以下环节彼此影响而导致心脏骤停。1、心肌收缩力减弱2、冠脉灌注不足3、心输出血量降低4、心律失常(二)、心脏骤停的类型1、心室颤动:又称为室颤。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200-400次/分。2、心脏停搏:又称为心电静止。心电图上房室均无激动波可见,呈一条直线,或偶见P波。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矮小、宽大畸形的心室自主节律,但无心搏出量。以上三种类型,虽在心电和心脏活动方面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结果是心脏丧失有效收缩和排血功能,使血液循环停止而引起相通的临床表现。其中以室颤最为常见。(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当心脏骤停后,血流运行立即停止。由于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临床上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1、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2、脉搏触及不到,血压测不出3、心音消失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骤停后30秒内5、瞳孔散大6、面色苍白兼有青紫诊断最可靠而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大动脉通常检查颈动脉搏动,时间不超过10秒。切勿依靠听诊器反复听诊,更不应寻找检测仪器来判断而延误时间。因为心脏骤停后复苏开始的迟早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必须分秒必争。(四)、心脏骤停处理针对心脏骤停的抢救,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步形成了现代的心肺复苏方法。挽救了众多呼吸、心跳停止的生命。美国心脏协会先后发布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版的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现在我们学习的是2015版的心肺复苏指南。完整的心脑肺复苏是指对心脏骤停病人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并尽早加强脑保护措施的紧急医疗救治措施。它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和延续生命支持PLS三部分组成。心脑肺复苏的成功率与抢救是否及时、有效有关。今天我们重点将基础生命支持。在心脏骤停病人发病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技术,即CPCR中第一个阶段的CAB三步。BLS又称为初步复苏处理或现场急救。主要目标是向心脑及全身重要脏器供氧,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通常4分钟之内。BLS包括心跳呼吸停止的判定,建立有效的循环C,畅通呼吸道A、人工呼吸B和转运等环节,概括为CPR的CAB步骤。如果现场有除颤仪,应尽早除颤。(五)心肺复苏(CPR)步骤1、安全评估: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倒地,作为第一目击者,首先要评估环境的安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施救。观察环境、确认安全、做好自我防护。2、判断意识:急救人员在病人身旁快速判断有无损伤,是否有反应。用手轻轻拍病人的肩部,口对着耳朵呼喊:“喂,你怎么了!”如果病人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病人意识丧失。3、快速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