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l2月。第4卷第6期JSpinalSurg,December2QoJ4,N—o—6对颈性眩晕的认识和诊治现状顾韬,袁文,王新伟【关键词】颈椎;眩晕;iS断;治疗学【中图分类号】R44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957(2006)06—0381—04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物的运动性幻觉,是自觉的平衡感觉障碍,或为空间位向感觉的自我体会错误-lJ。据资料统计,约有80种疾病可以产生眩晕,其中与颈椎疾患密切相关的颈性眩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临床症状复杂、不典型,常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等的相关疾患的临床表现混淆,加之目前对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且缺乏确切的诊断标准,因而容易造成对该类疾患的大量误诊和漏诊。我们有必要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复习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从而尽可能准确地解除患者病苦。1对颈性眩晕发病机理的认识颈性眩晕系指因颈椎退变导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眩晕、头昏、恶心、猝倒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本病常与其他类型的颈椎病并存,国内医师常将这类患者诊断为椎动脉型或交感型颈椎病。这两型颈椎病的共同点是临床表现中都有眩晕、恶心、耳鸣等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不同点是交感型除了椎动脉型的临床表现外还伴有其他复杂的交感神经症状,且在发病基础上,椎动脉型倾向于椎动脉的机械性压迫,而交感型倾向于交感神经受刺激、兴奋等。目前这两种分型存在较大分歧,有学者认为该分类其实是把交感型的临床表现归于椎动脉型,而把其病因归到交感神经激惹和兴奋上,显得混乱,并提出了新的分类建议。颈性眩晕的具体发病机理至今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重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Barre和Lieou推测是因颈椎骨关节炎症刺激交感神经而引起这些症状,称为Barre—Lieou症候群,到1992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后将其定义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理论基础是椎动脉受钩椎关节等增生骨赘的机械性压迫导致其管径狭窄或梗阻而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schemia,VBI)。然而,随着作者简介:顾韬(1978一),博士,医师作者单位: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38l··综述·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该观点已受到明显质疑,因为临床上钩椎骨赘的大小和临床症状并不平行,许多没有明显钩椎关节增生或椎动脉受累的患者也可出现该类症状;且有学者通过解剖学观察认为钩椎关节与横突孔相距0.5cm以上,其增生不易造成椎动脉受压-3;此外,术中因各种原因而闭塞一侧椎动脉的患者术后也并不一定出现眩晕;何海龙等通过对椎动脉结扎后的狗的小脑进行病理学等多指标观察后认为:椎动脉血流障碍并非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机制J。这些矛盾现象都难以通过椎动脉机械性压迫学说来解释,而围绕颈交感神经因素的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对临床现象的解释显得更为合理而受到广泛认同。该观点认为颈交感神经受颈椎疾患的刺激而兴奋,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等血管的痉挛收缩而最终产生临床症状。然而,激惹颈交感神经兴奋的具体病因和机制目前并不确定,随着对颈椎病理、生理等不同方面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现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学说。1.1颈椎不稳学说颈椎的稳定包括骨性结构提供的静态稳定和周围肌肉提供的动态稳定,除了骨性结构的稳定作用外,一切影响肌肉改变的因素(创伤、退变、医源性损伤、先天性病变等)均可导致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引起颈椎失稳J。随着年龄的增加,颈椎间盘逐渐失水变性,弹性降低,椎间隙变窄,引起中、后柱相应骨性结构改变、软组织炎症及血循障碍等病理改变,继而引起椎节失稳,而椎节失稳可引起局部小关节囊、钩椎关节囊创伤性炎性反应,横突孔相对位移增加,致使分布于关节囊和椎动脉上的交感神经受激惹,导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发临床症状。于泽生、刘延青等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多有椎体不稳,且好发于C、C和C,认为颈椎不稳是引起交感型颈椎病的重要因素]。1.2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有研究表明,发自颈交感神经干和颈神经的神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2006年l2月,第4卷第6期JSpinalSurg,December2006,Vol4~No6经分支在椎动脉周围相互吻合成袢围绕在椎动脉周围,其细小的分支终止于椎动脉外膜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