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绿色课堂陈仓初中胡多利[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从当今课堂的误区——“一切为了升学”入手,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灰色”现状;其次,笔者主要从新课程的大方向提出了“绿色”教育,并尝试论述了几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做法:“绿”在目中有人、巧引文化、走向生活、开放求活、师生互动;最后借吕叔湘先生的话来总结全文。[关键词]课堂绿色呼唤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说:“升学本无过,一切为了升学才有过;考试本无过,一切为了考试才有过:分数本无过,一切为了分数才有过。”可悲的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便陷入这“一切为了”的灰色泥潭中而不能自拔。多年来,亲眼见老师对学生的敬礼报以一脸的无动无衷;亲耳闻老师对学生的迟钝发出“弱智”、“笨蛋”的咆哮。更有一些举止令人发指:羞辱学生,让学生互相掌嘴、用刀片刮脸——殊不知,我们的课堂里是一群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满脸天真稚气、满脑奇谈怪论、满身调皮不驯,然而历经一系列分数教育、升学教育后,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生命变得机械麻木。在新课程正逐步实施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声为语文教学呼唤绿色课堂。语文教学的绿色的课堂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追求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的是学生的整体修养。语文教学的绿色的课堂到底绿在哪里呢?一、“绿”在“目中有人”: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老师“满堂式”“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许多中差生根本就是“陪坐”,毫无思维可言。而语文老师总是用显微镜看学生的优点,用放大镜看学生的缺点。造成学生不敢大胆的把自己的思想诉之视听。长期以往,学生的创造力丧失了,思维枯竭了。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说树上原来有十只鸟,有一位猎人“砰”的打了一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听了题目后学生们叽叽喳喳的议论开了:一位学生说:“老师,还有九只。”老师严肃的说:“不对。”又一位学生自告奋勇的站起来说:“老师,还有两只。”老师问:“哪两只啊?”这学生说:“一只是聋哑的,他听不见;另一只是妈妈,妈妈爱孩子不肯走。”老师说:“错了,鸟哪有聋哑的呀?——应该没有了,‘砰’的一枪鸟都逃走了。”这位学生的回答那么聪明啊,可是我们老师却用“不对”与“错”简单的评价加以了否定。其实这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理在每一个孩子的幼小的心灵里,而这颗娇弱的种子只有在老师的精心培育、呵护下才能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没有发芽就腐烂在泥土里。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太阳红了,雪化了,地上变成了”我们的学生聪明着了:雪水、一潭水、一片泥泞、绿色、春天……所以,教师要懂得把每一位学生都看成是一个有创造意识的“人”,不能目中无人,更不应该带上可怕的有色眼镜。二、“绿”在“巧引文化”: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如果能在语文教育中,巧引文化,必能开源引流,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能激活灵感,启迪悟性。文言文教学是很枯燥的,要想让学生能欣然接受文言文的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此,我想如果用广博的中国文化——学生能具体感受到的文化,如:音乐、书法、绘画等,就可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美的熏陶中理解文言文。譬如,很多学生爱好流行歌曲,时不时在走路的时候哼几句,如果借助这种因素,既能投学生之好,又能协助学生学习课文,何乐而不为呢?而且这样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就巧用了音乐文化。《愚公移山》有一首流行歌曲,上课前可以先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当学生感受音乐的愉悦时,再问学生歌词的重心是什么,学生一般能很快地抓住音乐的重点:“无路难,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然后让学生带着音乐的提示阅读课文,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无路难”指哪个句子?“开路更难”又指哪些句子?“后来人为你感叹”在文中是怎么体现的?——笔者认为,这样的教育一旦打动了学生的心,就仿佛揿动了灵感之门的开关,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性,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发挥个性。灵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关键看老师是否是有心人,只要老师激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