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PHC)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科沈洪章定义和流行病学PHC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死亡率在消化系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及食管癌,占全球肝癌死亡数的45%,江苏启东及广西扶绥最高(国内),非州撒哈拉以南和亚州太平洋沿岸高(国外)。男女之比为2-51∶。病因和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PHC中有1/3有慢性肝炎史;–乙肝和丙肝与肝癌发病密切相关–HBV的X基因可改变肝细胞基因表达肝硬化:–PHC合并肝硬化占50%-90%,多为乙肝或丙肝后的大结节肝硬化,欧美国家肝癌常发生在酒清性肝硬化基础上,血吸虫病性肝硬化、胆汁性和淤血性肝硬化与PHC无关。病因和发病机制黄曲霉素:霉玉米及霉花生可产生黄曲霉素,其代谢产物黄曲霉素B1有强烈致癌作用。饮用水污染:污染水中生长的蓝绿藻产生的藻类毒素可能与PHC有关。其他:–亚硝胺、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等均有可疑致癌物,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导致原发性胆管细胞癌的原因之一。病理分型大体形态分型块状型(直径>5CM);结节型(直径<5CM);弥漫型;小癌型。注:孤立的直经小于3CM的癌结节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经之和小于3CM者称为小肝癌。细胞分型肝细胞型(90%);胆管细胞型;混合型。转移途经血行转移:肝内转移—门静脉转移—肺转移—肾上腺—骨—主A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肾—脑淋巴转移:肝内淋巴结—胰—脾种植转移:腹腔、盆腔临床表现亚临床肝癌:经甲胎蛋白(AFP)普查检出的早期病例可无任何症状体征临床表现:肝区疼痛、肝大、黄疸、肝硬化征象、恶性肿瘤全身症状(消瘦、发热、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恶液质)、转移性症状。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继发感染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广泛用于肝细胞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预测复发,肝细胞癌AFP阳性率为70—90%,为特异性最强的标志物和诊断肝癌的主要指标。测定AFP异质体可提高肝癌的诊断率。诊断标准:1)AFP>500UG/L持续4周;2)AFP在200U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3)排除妊娠生殖胚胎瘤等影像及其他检查B超:可显示2CM以上肝肿瘤,显示癌实质性暗区或光团。CT或MRI:显示病灶高密度或低密度区CTA(CT结合肝动脉造影)或Lipoidol-CTA(注射碘油的肝动脉造影)对1CM以下肿瘤检出率80%,是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X线肝血管造影及DSA肝穿刺活检剖腹探查治疗提倡综合、序贯治疗手术切除是目前根治PHC的最好方法放射治疗应用精确放疗,提高疗效,减少射线对周围脏器及组织的损伤。化疗TACE(肝动脉插管灌注及栓塞化疗)多种药物全身化疗效差。酒精肝肿瘤中注射乙醇(PEI)。治疗中医治疗生物和免疫治疗:干扰素白介素等肝移植并发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