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马云必修Ⅰ政治专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原始社会:禅让制时期:尧舜禹特点:选贤与能二、奴隶制社会: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创立王位世袭制夏朝创立者:夏禹;王位世袭制的创立者:夏启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形成,神秘色彩浓厚。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内容:将王畿以外的土地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义务是朝觐述职、镇守疆土、缴纳贡赋、随从作战,权力是可以在自己的封土内进行再次的分封;形成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涉及到西周等级制度的题一般是分封制度)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政治由松散趋向严密。3、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浓厚的血缘关系(看到西周时期有涉及到血缘关系的题一般为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三、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中央: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代表皇帝军权的虎符)③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度的创立:三公职责包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三公的作用: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控在皇帝手中;减少皇帝决策上的失误。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作用是中央实现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影响(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解决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特点):专制主义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历代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的措施:西汉:措施:汉武帝推恩令背景是汉初郡国并行制,景帝时期七国之乱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宋朝:措施:军事裁撤藩镇,充实禁军,政治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经济地方税收少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背景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元朝:措施:实行行省制度背景是元朝疆域辽阔,需要进行有效统治含义是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进行管理,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中国省制的开端。历代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西汉:措施:重用身边秘书、侍从,担任侍中、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作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隋唐:措施:三省六部制形成过程:隋朝基本形成,唐朝最终形成。唐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掌决策,门1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掌执行。作用是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增加皇权,三省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宋朝:措施:中书门下为丞相,并分设参知政事分割其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其军权、三司使分割其财权。作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选官制度1.汉朝实行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度3.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监察制度1、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宋朝地方设通判监察地方长官3、明朝设特务机构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措施:内阁制度的确立。背景是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时期)、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形成过程是明太祖内阁雏形,明成祖内阁最终形成。地位是侍从顾问。2、清朝:措施:雍正设军机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特点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作用是提高行政效率,将皇权推向顶峰,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雅典民主政治1、背景:自然地理方面,海岸线曲折,多高山峻岭,无大江大河,纵横的山脉将其隔绝在相对孤立的岛屿上;经济方面,海外贸易频繁,工商业发达;政治方面,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体制,提供了公民基础。2、雅典民主政治(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度、四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