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案例----“小问题”也会变成大麻烦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看似不大的问题,如果不正确对待,小问题也会变成大麻烦。这不,我就遇上了这么一个“小问题”。我在上一年级美术课《画自己》时,学生都在认真的作业。忽然我发现一个小脑袋在那里左顾右盼。是他,一个坐住的小淘气。小家伙虽调皮,但长的机灵,画的也不错,很有自己的特点。我挺喜欢他。我走过去看看他的作业,圆头圆脑,双眼皮,笑歪的嘴,还挺有神。我问他为什么不画了。他犹豫了一下说:“我不会画眼睛。”“就这事?”他点点头,不好意思的笑了。我笑着对他说:“下次不会画举手,不要东张西望。”然后,我拿笔随手给他画上了。这事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比较常见。时常有学生举手说:这不会画,那画不好。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已感知的事物往往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所以画画时就不知如何下笔了。所以,我一直都认为这是小事,也没多想,认为帮他画上他就会了。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句“没多想”竟然坏了事。时间一长,问题出来了。每节课,这个小淘气都会举手说不会画而我每次都有求必应,一次次帮他画。慢慢的他举手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不会画的地方也越来越多。甚至一些简单的东西也不愿动笔了,原来绘画中的独特想法也不见了。我还在奇怪,渐渐发现别的同学也学他举手说不会画。一节课下来,不会画的同学少则四五个多则七八个。我给这个画完,给那个画,满教室地跑,疲于应付。时间全用在这少数同学身上,大多数同学没时间指导了。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是这么简单了。经过反思,发现从一开始我就错了。对“不会画”这种现象不够重视,处理方法过于简单。不错学生的年龄小,心里有想法,手上画不出。可我却把这作为溺爱学生,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借口。我暗自责怪自己。对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足够地认识,也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纵容学生,从而养成了学生不思进取,过分依赖老师,等老师“喂饭吃”的懒惰思想。不能再这样下去,要改正这种不良现象。在随后的教学中,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方案:一.导学生学会观察,自主学习。对于学生提出的不会画,我积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好吃的水果》一课,有同学说不会画鼻子。我拿自己做模特,让大家观察我的鼻子。同学从不同的方向看,鼻子的外型都不一样。有的说像三角形;有的说:上面小下面大,像半个喇叭;小淘气干脆说只看到两个鼻孔。他坐在第一位,从下面看确实如此。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我都给予了肯定,鼓励他们看到什么画什么。小淘气真就画了两个黑圆圈在脸上。但随着时间地推移,孩子们的绘画技巧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观察也越来越仔细,自然就不再满足现有的绘画水平,在绘画作品中慢慢的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二.多媒体的利用,加强示范,降低绘画难度。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功能,把学生在绘画中出现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会画的物体,从而降低绘画难度。如《船》一课,小淘气梦想着当海军,早就想画一艘威武的军舰了。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材料,不同样式的舰船,对图讲解,分析舰船的用途和结构。再对绘画难度较高的局部,进行特例示范,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绘画方法。一艘艘新颖别致的舰船从小淘气和同学们的手中画出来。三.开展课堂绘画活动,提高学生地参与热情。对于难度较大的绘画形,我不急于示范,而是开展小组之间的绘画比赛,鼓励同学自主尝试完成。如《手形的联想》一课。我开展小组之间的绘画比赛,学生知道能代表自己的组参赛,都很兴奋,争着要上台。小淘气的手也举的高高,眼里充满期待。我特意找他上台,结果不出我所料,画得很好,给自己组得了高分。我趁机表扬了他,在同学的掌声中,他的小脸笑开了花。四.鼓励学生的独创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我注意发现学生发言和绘画时的独特思想,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提高学生的信心。.如《手形的联想》一课。小淘气说:“手形像电视上印地安人头上戴的羽毛。”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还奖励了他一朵小红花。别看东西小,在孩子的心里可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