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化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探讨论文【论文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文化建设【论文摘要】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首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是现代中国的文化伟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十分关注中国的文化建设。他站在20世纪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面向世界,紧扣时代的脉搏,把握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文化思想。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应当反映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发展,应当出现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从这些基本观点出发,他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文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而长远的指导意义。一、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依据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主要斗争任务,结合中国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独具匠心地提出一系列“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理论,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文化实践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特别注意正确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在新的层次上对中西文化进行整合,并在新民主主义文化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新文化再次提炼概括,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念。毛泽东的新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等特点。(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新文化建设要紧扣时代脉搏,与政治、经济发展同步。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文化与政治、经济是紧密相连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随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际,毛泽东明确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毛泽东认为,以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国民文化必须是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并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服务。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要做好八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1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建设的任务摆在面前,文化建设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957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把科学文化建设列为我国现代化的宏伟大业之一。其后,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讲:“现在处在转变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这些既说明了毛泽东对科学文化的重视,也是他的新文化思想时代性的体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谈论为什么写“两论”时又强调:“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总而言之,在毛泽东眼里,文化只有不断适应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开放性毛泽东要求中国文化要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在对外交流中吸纳、融汇世界各民族的进步文化,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