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应让课堂教学更灵动——信息化教学设想之一未来的信息化教育,应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水平,“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应用为核心、以效益为优先”的原则,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进行校园数字化、智能建设化、教师备课电子化、校长办公信息化、主流教学媒体化、资源共享立体化、家校联系网络化、基础设施可控化等。一、学习内容更丰富通过导学本、导学案、自适应学习等途径,师生共建共享多媒体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更适合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变得灵活生动。1.数字化导学本拓展学习内容。导学本在现有的教材基础上,通过校本化实施,加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与交互功能的智能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极大地拓展。2.数字化导学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网络化的课程设计和学习管理平台,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资源与活动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自主发展。3.自主适应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建立自适应测资源,包含能诊断学生学习的典型试题、用以补救学生学习问题的典型习题、用以辅导知识点学习的教学片断、以实现超越传统测评的自适应测评。二、互动学习更有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信息技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便捷的交互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1.师生互动共同探索。各种学件的开发,让师生共同参与,以独特的交互功能呈现生动而富有智慧的情景导入,师生共同探索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2.生生互动全面发展。通过网络,生生互动展示自我,碰撞思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实现共同发展。3.人机互动实用高效网络让互动突破时空概念,延长课内课外,实现远程互动教学,必将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三、个别学习更多元1.学习资源开放。建设校本百科资源库,为广大师生创设开放的数字化自主学习环境。2.学习活动建构建构“引学导练视频试题库“,将知识分化成基础、拓展、提高三个层次,并提供不同梯度的课后练习,学生针对实际选择学习内容与难度,学生学习选择空间必将更加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