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乡党委关于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VIP免费

乡党委关于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_第1页
1/2
乡党委关于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_第2页
2/2
乡党委关于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就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走访座谈、分析了解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一、基本情况大庄子乡共有6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2437户,8962人,耕地38686亩,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4594.6元,比2005年增加205元。全乡有党员612人,党支部12个,党小组40个。二、发展现状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大庄子乡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房子比较漂亮,农村也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近年来,由于乡村两级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少则数万元,多则上十万、几十万,甚至更多。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经济包袱沉重,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大庄子是一个传统的产棉大乡,棉花在全乡的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现在由于受气候、品种、市场等因素的制约,棉花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除了进一步调优、调精、提高单产外,发展的潜力似乎不大。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望天收”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3、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足。近年来,各村都相继建设了一批小型加工企业。但由于资金有限,投资规模小,市场风险大,经济效益差,这些企业都还处在创业的初期阶段,第1页共2页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4、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在深入基层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农民增收门路狭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四、对策和建议3、要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精细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状大起来,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要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4、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央、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头墩村、永丰村两个示范点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点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制定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全乡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第2页共2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乡党委关于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