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收集整理写好文字材料收集、整理和报送各种文字材料,是办公室的短平快工作,也是文秘人员的基本功。要想整理出相对质量较高的材料,从笔者多年来的实践与体会来看,至少要在以下八需求上下番功夫一、意图求明。写文章讲究立意,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也就是确立中心内容、拟定主题思想,使文章写得观点集中、重点突出的意思;写材料因是奉命为文,应时而作,则讲究把握领导或上级意图,就是准确理解和把握材料整理的目的意义、功能作用、行文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包括弄清材料使用时的时间时限、场合对象、规模层次、参与人数乃至一些会议的议程安排等等。实际上,这些意图就是行文的目的、重点和方向,就是给出的整理要求和限定条件,对它们了解得越清楚,则越有利于材料的收集和加工。但实践工作中,领导或有关方面要求提供材料时,基本上只是简单粗略地交代一下大概,很少会把整个材料的思路和框架结构和盘托出的;尤其是在急、难、险、杂的情况下,还可能就是一两句大意如此或者令人摸不着边际之类的话。因此许多方面的意图都必须依靠我们自己通过对领导的话进行思考、引申、修正、细化、拓展、论证和补充、完善等拾遗补缺工作,使之相对具体化、明晰化、条理化,才能把那些比较模糊的意,逐步演化成相对清晰的图来,增强材料整理的可操作性。这也就是材料整理既需要深入又需要浅出的道理。不妨说,准确了解、把握和领会上述种种意图,实质上就是材料整理立意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条必经之路。所以我们在整理材料前,最好不要仓促下笔,而要多长个心眼,把相关意图了解清楚,以免出现做无用功或瞎忙乎的现象。二、观点求新。材料的主题观点之新,新在所选择的角度、所择取的内容、所表达的技巧和时新的思路、措施、经验、做法、体会上,体现在具体的文字材料中,就是要能够反映和传递出发展所需、党政所望、群众所盼、职能所及、自身所能的种种最新信息上,这样,才能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预见性、指导性、启发性、警示性和现实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掌握方方面面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知上情,熟下情,第1页共5页通外情,了史情。在此基础上,动笔前再对所获取的素材进行反复筛选,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抓准事物的本质,找出内在的规律,选择出新的角度,挖掘出新的主题来。如此,才能保证所写的材料既有思想,又有内容;既有点睛之笔、提升之笔,又有创新之笔、适用之笔,达到知人之先,晓人之全,见人之深,谋人之前和开人耳目,给人启迪的目的,产生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效果。三、选材求精。材料要使人信服,就必须扣紧中心主题来整理,运用典型事例对观点和主张进行充分阐述。也就是要注意用事实说话、用实例论证、用经典烘托、用数据反衬,而不能只做简单的罗列和空洞的说教,这就必须选择或提炼好各种材料,在精当上下功夫。实践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材料虽然主题观点不错,但表述重复啰嗦、冗长拖沓,影响了其表现力和阅读使用成效。这主要是选材不精、提炼不当或现买现卖的结果。所以动笔之前,就必须把能够有力表现和烘托主题的数据材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对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内容予以重施笔墨,对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样才能使整个材料显得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表述准确、简明扼要。四、挖掘求深。求深既是思想认识问题,又是实践感知问题,联系起来,求深就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的整体,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挖掘求深,就是深在思想内涵、深在对矛盾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解决办法的深刻见解上。要使材料达到一定的深度,我觉得特别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有针对性。一般而言,文字材料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问题就是一篇材料的基础和灵魂。衡量一篇文字材料的成败与否,根本的一条就在看你这篇材料是不是真正抓住了问题,是不是针对普通存在的问题去写的。如果你写的材料是有针对性或针对性很强的,那么这篇材料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小。因此,必须注意抓住那些一碰就响的情况、问题和典型来确立材料的主题思想。二是要有概括性。要从局部的、感性的、表面的现象里跳出来,用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