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公仆意识研究思考[摘要]在新时期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不应该仅仅从个体政治道德的角度和层面界定公仆意识的实践意义。应当指出,在更深层面上,强化公仆意识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关键词]公仆意识;国家与社会;经济伦理;法治观念在一般意义上,公仆意识指喻国家公务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过程中基于自我角色正确定位而形成的主观倾向。公仆意识的深层本质是政治关系,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定位问题。新时期以来,公仆意识问题被重新提出和不断强化。必须看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公仆意识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公务员的道德自律层面。因此,不应该仅仅从个体政治道德的角度和层面界定公仆意识的实践意义。在更深层面上,强化公仆意识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新时期以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定条件下的公仆“虚位”转变为公仆“实位”,树立和强化公仆意识具有了现实性、明晰性、紧迫性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权力格局变迁。在此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自主性逐步增强,国家权力向社会转移和让渡,所谓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化局面逐渐形成。在传统体制下,国家与社会高度一体化,公仆意识是通过为人民服务体现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每个人又都是被服务的对象。因此,实际上公仆概念是个被泛化了的概念,人们不仅把公仆意识简单化、表层化地等同于“服务”意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混同于“主人”意识。因此,在人们的认识领域实际上存在着公仆“虚位”的问题。新时期以来在体制内分权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各自获得了相对独立的领域和空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即“主仆”关系问题逐渐明晰起来。近年来一些媒体关于“下跪”事第1页共4页件的热议(参见苑彬:《不要给“公仆”下跪,人民网2000-07-26;丁爱萍:《从下跪说起》,《人大研究》2003年12期;卢标:《下跪的人应该是谁。》,《乡镇论坛》2004年11期等),正是对上述问题的说明。热议所聚焦的正是社会公仆与社会主人的关系定位问题。作为一种社会诉求,这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社会观念的变化,即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已开始由传统的、一定意义上的社会对国家无限忠诚、无限崇拜观念转向自觉地以主人自居,并向国家诉诸要求。说明人们对公仆的认知已经由抽象转变为具体,具有了客观的对象和实际的内容,从而也使强化公仆意识问题具有了现实性、明晰性、紧迫性。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树立和强化公仆意识成为客观的经济要求新时期以来,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经历了一个深刻的、不断加剧的经济化进程。经济的因素、经济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明显增强,成为社会生活的真正基础和决定因素。与此同时,树立和强化公仆意识问题由政治伦理层面进入到经济伦理层面,获得了经济伦理的内在驱动和有力支撑。在这方面,现实中有很多明证。比如,在原初意义上,“为纳税人服务”的口号,是税务机关作为自身建设的一项具体要求而提出的。但是,这个口号后来引发的反响说明,其也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发现,“为纳税人服务”的口号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确立的以社会公众为本的社会文化形态相适应的,实质上表达了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一种新型关系。(参见石恩祥:《为纳税人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由于受中国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意识的影响较深,加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治理模式,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处于权力中心,缺乏服务意识的问题一直是政权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小政府、大社会”。提倡“为纳税人服第2页共4页务”,有利于促使政府职能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政府治理的观念由政府为中心,转变到以公民为中心,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