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卷第4期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Vol154,No142001年7月WuhanUniversityJournal(HumanitySciences)July2001,441~448●世界历史二战期间美法矛盾成因析考α严双伍(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作者简介]严双伍(19572),男,安徽桐城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江汉大学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法国史和欧洲一体化历史的研究。[摘要]在二战期间的反法西斯盟国关系中,美法矛盾尖锐深刻,引人注目。美法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美国对夺取战后世界霸权的战略追求,削弱孤立英国、防止英国与己争霸的考虑,控制法国殖民地、属地的意图,对法国政治现实和未来走向的判断失误,信息不全、情报不确导致决策的盲目性以及罗斯福和戴高乐之间不和谐的个人关系等因素。[关键词]战时;美法矛盾;析考[中图分类号]K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4(2001)0420441208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对外政策,从总体上看,是比较成功的。这种成功,既表现在它较广泛地团结了世界各国进步和正义的力量,顺利地进行了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也表现在它使美国成功地由一个地区强国一跃而为世界头号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霸主。当然,前后两者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美国的对法政策,却不能不说是其中的最大的失误。战时美国的对法政策,集中概括来说,就是军事上加以若干利用,政治上予以彻底削弱,从而建立并确保对战后法国的全面控制。无庸置疑,战时美法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美国。美国的对法政策,当时就引起了国内国外、朝野上下的广泛的争论。在战后,这种争论不仅继续下来,甚至在学界发展成一场论战。批评者,苛责鞭挞;支持者,辩解维护。那么,战时美法关系的是非曲折,究竟是哪些主要原因造成的呢?(一)美国推行排斥、压制法国的政策,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夺取战后世界霸权的需要众所周知,自近代以来的几百年时间内,欧洲一直占据着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开始衰弱。美国试图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问鼎欧洲,但威尔逊失败了。英法两个老牌帝国虽力渐不支,但依靠传统势力和影响,通过国联,仍基本上操纵着国际事务,对此,美国是深为不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战争初期希特勒连连得手的局势,为美国取代英法登上世界霸主的地位,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前景。罗斯福敏锐地看出了这一事态演变的深刻内涵。他决心要紧紧抓住这一良机,在击败法西斯集团的过程中一举完成美国称雄世界、控制全球的霸业。美国的战时对法政策,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间也有些摇摆,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于美国主宰法国、控制欧洲、称霸世界的主旨。1940年法国的溃败,在罗斯福看来,它作为一个大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美国关注的是,在政治上如何把法国和它的帝国控制在手,在军事上如何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而危及自己。美国在处理有关法国事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严守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在美国进入非洲、地中海地区作战之前,法国及其属地、殖民地,法国军队特别是海军应保持中立。当然,这种中立是在美国的α收稿日期:2001203206影响下并符合美国利益的中立。第二,在两个法国(自由法国与维希法国)并存的局面下,法兰西国家的主权已经引起争议。因此,美国在涉及法国的一切政治、军事、经济问题上,坚持只同相关的地方当局打交道,即不承认任何政权机构有权代表法兰西而行使国家主权。这两项原则同自由法国运动的精神和主张是根本对立的。抵抗运动产生的前提,就是反对停战,反对中立,拒绝承认失败。戴高乐自踏上抗战之途起,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把法国和法兰西帝国的一切不甘屈服的爱国力量团结、组织起来,投入到争取解放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去,同盟国一起战斗。戴高乐认为,鉴于维希政权已不能代表法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自由法国作为法兰西利益的捍卫者,有权暂时行使法国和法兰西帝国的全部主权。双方立场、观念和利益的完全相背,其结果必然是无穷无尽的冲突和矛盾。在美国看来,自由法国争取法国属地、殖民地加入抗德斗争,就是大逆不道的“扩张”;戴高乐捍卫法兰西民族利益,就是要把自己的“独裁统治”强加给法国人民。为了阻止法国可能东山再起,罗斯福甚至考虑采取两条极其险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