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ICU休克的概念休克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及主要脏器损害所产生的一种危急综合征。因此,休克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一个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常可发展成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临床死亡率较高。休克的发病机制血容量充足心泵功能正常血管容量正常正常血液循环的条件休克的三个始动环节休克的三个始动环节血容量心泵功能障碍血管容量休克•Meil等根据血流动力学提出新的分类:•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梗阻性休克:心包填塞、肺梗塞(巨大)•低容量性休克:失液、失血•分布性休克:感染、过敏、中毒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1.发热(口表体温>38℃)或低体温(<36℃);2.呼吸急促(>24次/分)3.心动过速(心率>90次/分)4.白细胞增高(>12.0×109/L),或白细胞(<4.0×109/L),干状>10%;符合2条称SIRS有感染与非感染病因有感染与非感染病因脓毒症脓毒症(sepsis)(sepsis)::怀疑或证实微生物病因怀疑或证实微生物病因的的SIRSSIRS严重脓毒症1个或以上器官功能障碍的脓毒症——例如1.循环血管:动脉血压≤90mmHg持续1小时以上或需要升压药物支持2.肾脏:液体足够情况下,肾功能在48小时内突然减退,血Cr值升高绝对≥26.4umol/l较基础值升高≥50%或尿量<0.5ml/kg/h,持续6小时以上呼吸:PaO2/FiO2≤250脓毒症休克(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脓毒症在已有足量液体补充情况下,仍出现顽固低血压状态,并随之出现组织器官灌注异常。感染性休克是微生物因子与宿主防御机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微生物的毒力和数量以及机体的内环境与应答是决定休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病原学致病菌–革兰阴性细菌冷休克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脑膜炎球菌;类杆菌等。–革兰阳性菌暖休克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等也可引起休克。–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程中也易发生休克。–易并发休克的感染有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暴发型流脑、肺炎、化脓性胆管炎、腹腔感染、菌痢(幼儿)等。宿主因素–多见于医院内感染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分娩妇女、大手术后体力恢复较差者尤为易感。–原有慢性基础疾病,如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烧伤;–器官移植;–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药物;–应用留置静脉导管(或导尿管);–免疫防御功能低下者,继发细菌感染;特殊类型的感染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shocksyndrome,TSS)由非侵袭性金葡菌的外毒素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休克综合征。与噬菌体1组金葡菌产生的中毒性休克毒素(TSST-1)(肠毒素F,SEF和致热原性外毒素,PEC)有关。可从阴道、宫颈、或局部感染处分离出金葡菌,但血培养则常阴性。定义中毒性休克综合症(ToxicshocksyndromeTSS)是一种严重的、可威胁生命的,但不多发的细菌性感染,它是由细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所释放的毒素而引起,以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为特征的急性疾病。概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ShockSyndrome,TSS)是一类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以发热、皮疹、病后脱皮和脱屑、低血压及三个以上器官功能受损为特征,并伴有较高的死亡率。它可由多种致病菌、病毒引起,但绝大多数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A族链球菌(GAS)引起。根据致病菌的不同,由金葡菌所致的称为TSS;由GAS所致的称为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STSS);由其它致病菌、病毒引起的称“类TSS”(ToxicShockLikeSyndrome,TSLS)。本病自1978年Todd等首次报道以来.虽已被多数学者认可,但国内TSS的病例报道较少。流行病学对TSS的认识始于1978年,当时Tedd等报道了7例8~17岁的患者突然出现发热、呕吐、腹泻、全身皮疹、草莓舌和低血压等症状,他们首次将以上述症状为特征性表现的疾病命名为“TSS”。从其中5例的鼻咽、阴道或局部脓肿中分离到金葡菌,因而推测TSS是由金葡菌产生的毒素所致。后来,这些症候群更多地见于在月经期使用卫生棉塞的妇女,因而提出了月经相关性TSS和非月经相关性...